作为大名鼎鼎的玉米帝,赫鲁晓夫对于玉米的痴迷程度,完全因为一个原因——人民要吃肉!
米高扬立即跟着附和道:
“是的,尼基塔,有了玉米,也就有了肉,有了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是啊!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我们才能让全世界证明——我们才是人类的未来!”
赫鲁晓夫的神情中充满了期望,那是对未来的期望。
“您看,那些收割机来了……”
只见远处一台台收割机正轰鸣运转。只见一排排玉米杆在庞大的收割机下应声倒下,然后被抛弃在一旁的空地上。紧接着收割机出谷口不断的喷吐出玉米粒,黄灿灿的玉米粒像河水一样被灌输到卡车车厢里。
赫鲁晓夫站在玉米地旁,看着那些忙碌的工人们。他们之中有苏联人,有本地人。
他们有的驾驶着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有的则驾驶着卡车将玉米粒送往农场的烘干厂,在那里经过烘干后,就会装上火车,运往港口,经过苏伊士运河,运回苏联。
这些玉米用来偿还苏联贷款的,虽然他们每年出口几千万吨玉米,可埃塞俄比亚欠下的债务并没有减少多少,毕竟,他们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化肥以及农业机械,而且门格图斯还需要壮大他的军队,这意味着他需要更多的军火。
总之,埃塞俄比亚的债务在不断的增加之中,而玉米就是他们还债的一种方式。
只要一想到年可以在这里获得上千万吨玉米,赫鲁晓夫的内心就是激动的,毕竟,正是在他的支持下,埃塞俄比亚才成为了苏联的农场。
当然了,赫鲁晓夫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谁?
是长安的那位老朋友。
当年kgb获得的一份情报让赫鲁晓夫把目光投向了非洲,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苏联对非洲的援助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不仅仅只是援助,而是在援助之外去获得一些回报,比如粮食。
“在我们的帮助下,这个国家越来越现代化了……”
赫鲁晓夫的心里如此想着,他一边和身旁陪同的埃塞俄比亚官员兴致勃勃的聊着,一边朝着那些工人走去。
虽然工作看起来十分辛苦,但工人们的脸上却始终挂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
“你们辛苦了!”
赫鲁晓夫走过去向他们打招呼。
“不辛苦,不辛苦!看着这些玉米一点点长大,然后收割下来,就很有成就感啊!”
一位苏联的农场工人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对赫鲁晓夫说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这些玉米会变成餐桌上的肉,让所有人都能吃到更多的肉,喝到更多的牛奶……”
赫鲁晓夫点了点头,说道。
“这也正是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意义,我们帮助埃塞俄比亚人建设他们的国家,而这里产出的玉米,将会出口到苏联,变成农业机器以及其他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帮助他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样的话显然是说给身边那些埃塞俄比亚官员们听的,那些官员们无不是纷纷点头称是。
对于埃塞俄比亚而言,他们确实在这种农业建设之中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大量的公路,铁路,水库及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基本面貌。
几年前,在门格图斯发动军事政变废除皇帝之前,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
是贫穷的,落后的,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施。
可是现在呢?
不仅有了现代化的农场,而且在首都等地还建起了现代化的农场,这些变化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自然也是为之欣喜的,毕竟,他们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变化,目睹了国家正在一步步的有了现代化国家的样子。
或许是因为内心比较激动,赫鲁晓夫甚至亲自驾驶了卡车,跟随着玉米收割机一起收获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