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他先大致了解了一下情况,有了点思路,再请教了其它部门的同事,慢慢理清楚脉络,才开始动手。

他绘制了目前黄河河道的舆图,标记重点城市,又找来透明度较高的纸张,根据史料和档案,用不同颜色分别在上面画出各朝各代的变化。最后几张纸钉在一起,目前河道的地图放在最下面,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叠加,重叠起来可以看出河道变化,清晰明了。

坦白说,绘制非常不精确,因为文献往往是“向东偏移数十里”或者“近滑州分流”这样很不具体的描述,姚晨很是抓狂:数十里是二十还是九十?近滑州是多近?

姚晨只能画个大概趋势,总体看出两汉以前分流较多,前朝北流,主流较集中,如今有东流趋势。

有了地图直观的认识,对应治水之策就好理解了许多。

当权者治水有时候想一出是一出,多顾眼前。难得有不错的长远的治水之策,治到一半官员下马或者干脆改朝换代了,也是没辙。

姚晨整理了各种对策的实施与效果,跟踪一下数据,发现治水效果最好的竟然出自历史有名的昏君,当时百姓不堪徭役重负揭竿而起,后世却受益无穷,也是醉了。

纸上尽管有时候只写水灾绵延百里这种模糊的字眼,实际这轻描淡写的两行字不知道有多少人命。

姚晨顺便把那些有意无意模糊掉的数据给补充上去了,列表说明,某年水灾前后,某地人口,良田多少。他只动了前朝的记录,时间再往前缺乏资料不可考,而且他也知道分寸,没有触及当朝的。可饶是如此,对比一下前后两朝人口密度,也能知道往年水灾损失如何,只多不少。

他上司看完报告也没说好或不好,道他这几日辛苦,放假让他休息去了。

翰林学士并没有直接将《黄河河道改道历年水患及治水之策分析总结报告》呈上御览,而是拿着先去找小房相。这份东西交上去,翰林院这边固然有功,但工部、中书省和主水利的官员们怕是面上不好看。

翰林学士也不是畏惧权势或者结党营私,这连官员私下串联都算不上,只是出于同僚情面,提前知会一声:我要和皇帝说的事情可能与你有影响,做好准备啊!

要是对方不同意,他也不会因此不交了。

告诉你是情分,不要蹬鼻子上脸妨碍我做事。

这是官员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小房相仔细看了,这种图表加数据的方式非常详实直观,又在最后几页注明出处,有据可考,可见姚晨在里面花了多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