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怪不得他们。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教育都在摸索着前进,文化领域其实也一样。
而影视行业更是如此。
那段特殊时期结束之后,样板戏已经成为了历史。
《庐山恋》等一大批之前被定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影视作品陆续开拍上映。
可即使这样,影视领域还是有许多思想僵化的地方,没有迈不过去那道坎。
尤其是电影行业,一直在摸索之中前进,甚至走了不少的弯路,直到后来引进好莱坞大片,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了所谓的“鲶鱼”效应,这才把这团死水给打破。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还是说回现在。
贺云写这个剧本时,其实就有过种种考虑了。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之后,78年至89年是一个阶段,而90年至99年又是一个阶段。
80年代,影视剧的拍摄是有着非常显著特点的。
那就是成本很低、拍摄时间长,追求艺术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影视投资成为了一门行业,资本开始影响剧本的拍摄,自然而然也让影视领域有了很大变化。
但一个好的剧本,一个贴近生活,让观众喜闻乐道的剧本,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编辑部的故事》、《渴望》这类电视剧,就特别真实,特别贴近生活化。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类电视剧才会在九十年代初中期盛行一时,收视率极高。
“我说两句吧!”就当一众老同志被贺云说得哑口无言时,一个人突然站了起来说道。
说这话的人正是冯晓刚。
他看向了贺云,说道:“贺云同志,我这里有个疑惑,虽然我是一名美术师,可我也尝试写过剧本,你这个剧本我看完之后,总觉得你在结尾处写的有些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