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很多事都变了,但是很多事又在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只是时间错乱了一些。
忍冬轻轻搅动手中的勺子,“什么案子,说来听听。”
她昨儿叮嘱江海,若是于府发生什么事立刻告诉她,没想到于飞动作这么快,才一个晚上。
“这案子,好像牵涉到一封太祖秘旨,于家祖上曾是翰林院掌院学士,说起来,这位翰林院掌院学士也有些不寻常,官职来说,应该是个正三品,但是皇上却让他享有正一品大员的待遇和实权,所以这位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个一品,据说太祖对他十分看重,太祖一直有重修史书的想法,只是重修史书并非一句话的事,需要有合适的人,此人得是博古通今拥有国士之才的人,而且重修史书也不是一日之功,甚至有可能是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事,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国库空虚,朝中也拿不出这份精力来做这件事,太祖只提了一句,之后这事就不了了之,没曾想,太祖心里始终没有将这件事放下,直到遇到于家之后,于家祖上这位大人也有此心,与皇上不谋而合,皇上便下了一道秘旨,让那位于大人暗中修书,等到有些眉目的时候,再昭告天下,当时于家一门都是读书人,且都是才高八斗,真正的书香门第,这修史书的事就成了于家一家的使命当时,于家那位大人是二房。据说,那位于大人带着于家人暗中修史书,一修就是十几个春秋,好容易有了些成果,眼看初稿就要完成,修到大渊初立,太祖过目之后却是摇头,还说待他亲自改改,可于家人并未等到太祖批改的手稿太祖就驾崩了,太祖走的时候有些突然,于家奉旨修书的事就真成了秘闻,当时有人发现于家修史书,便告了于家,于家拿出太祖秘旨才免了一家之罪,但是修书的事也至此耽搁了,文渊帝也看了于家重修的史书,却没见着大渊立国这一段的,毕竟是太祖所想,也是攻在千秋的事,便想让于家继续修,还没等下旨,于家那位大人因常年修书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没多久就走了,修史书需要大才,文渊帝言明,既是太祖指定书香于家修史书,此事便缓缓,等于家后起之秀续完也算一段千古佳话,这事就这么搁置了随着时间推移,于家祖上一代人当初的想法没有完全传承下来,各方的后人也是良莠不齐,史书事关重大,一些人起了歪心思,里应外合的,让于家先辈费劲心血修撰的史书初稿丢失了一部分”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果然有些道理。”
忍冬听到这,已经无心用膳了,不过惦记着自己的身子,勉强吃了一些。
“谁说不是?于家二房这一脉到是一直惦记着修史书的使命,当时还当着家的二房,不忍祖上心血就这么毁了,便偷偷将那些余下的书稿藏了起来,弄了假的掩人耳目,也就这么糊弄了两代人直到十几年前被于家其他几房人发现了,说来也是可笑,姑娘您当是怎么发现的,是其他几房的人又动了心思,想要拿这些珍贵的书稿去换富贵前程,结果偷盗出去才发现是假的,这家一直是二房当的,真的书稿在哪里肯定只有二房知道,一个个怒气冲冲觉得是二房想要独吞,于是一把火烧了于家藏书楼,借着这把火揭穿二房监守自盗,逼着二房把书稿拿出来”
故事听罢让人莫名哀叹一声。
一门书香,最终却逃不过利欲熏心。
“姑娘,也难怪于昭仪这么大的气性,听说,于昭仪的爹娘也被其他几房的人说动,与于昭仪的祖父反目,于昭仪自小跟着祖父,感情深厚,于是她爹娘便利用她”
江海都有些不忍说。
于昭仪却人自己将这些事公之于天下,这等胆量和勇气,还有心里始终没有泯灭的大义让人不由生出几分钦佩。
大义灭亲,始终沾了一个不孝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