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些的考生,答题仅从治理郡县入手。胆子大一点,答的是如何治理一州。更有野心些的,答的则是治理一国。
林奕答的是治国之方。
得民之信,发展经济,廓清吏治,施行法制,这是内政,林奕大概描述了一下,他的重点,放在外交上。
大燕之外还有很多国家,他们的实力如何?是敌是友?都是大燕需要重视的问题。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胜算总会大些,林奕写道,大燕应该做主动的一方,不能等着人家“敲门”。
文章一气呵成,林奕检查了几遍,确认无误后,才把它誊到答卷上。
午时过半,小太监们为考生送上一碗热水、两个馒头和一道青菜豆腐,权当午饭。不过考生很少有用饭的,一个个都在奋笔疾书,不敢浪费一点儿时间。
未时初,林奕交卷。然后被小太监领着出去。未时末,林煜也交了答卷,之后和等着他的林奕一起回林府。
殿试后三日便是金殿传胪,所以,评卷的考官要在两日内把四百名考生的答卷阅完,然后选出这次要取中的三百五十名进士,再把前十名的答卷在第三日时呈给建元帝过目。
建元帝翻看了一遍手中的答卷,随后对下方恭立着的考官们说道:“为了避嫌,这一甲三人的排名朕就不参与了,交给各位卿家。各位卿家可以先商量出来一甲三人,把后七名交给朕即可。”
林奕是会元,不出意外,必是一甲三人之一,所以建元帝才如此说。
几位考官虽然觉得建元帝“避嫌”完全没必要,但还是按照他的意思,商量出了一甲三人,把后七名的答卷给了他。
建元帝看着手中云清的答卷,不由挑了挑眉,没想到这“京城四公子”会“全军覆没”,没有一人在一甲之中啊。
林府。
林奕院子里,李瑜看着面上含笑的林奕,问道:“明天就要出结果了,阿奕,你紧张吗?”
“不紧张,”林奕握住李瑜有些凉的手,“瑜儿,你也不用紧张。”
“听说皇兄为了‘避嫌’,把一甲三人的名次交给考官们了,阿奕,若你们三人不分伯仲的话,名次一事,真的不好说。”毕竟,考官中,总有人不希望“三元”是从林家出来的。
“那也要不分伯仲才是。”
……
四月初七。
礼部在前一天给朝廷取中的三百五十名进士送去了礼服。今日,身着蓝罗袍,头戴九叶冠,脚踩麒麟靴的进士们恭立在奉天殿前,听候传召。
“进殿——”
众进士进入奉天殿,向建元帝行过礼后,与王公大臣一样分列左右。他们的站位是按照会试的名次排的,林奕作为会元,站在左侧第一位,旁边正好是端王。
这种场合,众人自是不能有什么大动作,所以林奕只是微微躬身,向自己岳父大人见礼。
很快,鸿胪寺的官员手捧圣旨,开始宣《制》。
“建元六年四月初七,策试天下贡士林奕等三百五十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宣《制》毕,开始唱名:
“第一甲第一名,林奕——”
鸿胪寺官员引林奕出班行礼,传唱还在继续。
“第一甲第一名,林奕——”
“第一甲第一名,林奕——”
第一名三次传唱后,传胪官继续唱第二名。
“第一甲第二名,刘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