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顺手拿过一本习题册,“啪”地拍在了讲台上,怒斥道:
“你觉得我逼着你买书了是吧?那我问问你,这里面的题你敢说都会做吗?高考的时候碰上了怎么办!你要是现在能一道题不错的都能做出来,我跟你道歉!”
双方本来是话赶话说到了这里,连下面的同学都觉得老师有点胡搅蛮缠了。
就算是买了这些书,谁又能保证所有的题都能给做对了啊。
但童隽既然敢站起来说这番话,最起码要保证的就是自己占理。刚才他已经把同学的书借过来草草翻了一遍了,认为参考价值确实不大。
于是童隽顺手将一本书拿出来,发现是理综,他就翻开说道:“现做是来不及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这套习题册参考价值的观点吧。”
童隽在现实中考的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入学后直接按成绩被分到了扶优班,他头脑灵活,接触的也都是一些尖子生。
重新回到高三,或许有些知识已经印象不深了,但学习方法没那么容易忘记。
其实他刚来的时候就觉得,最起码在这个班级中,老师的教学和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都显得有些“死”。
这个阶段,该学的知识、该练的题型,基本上都已经差不多了,最需要提高的反倒应该是阅读题干的能力,以及总结知识的技巧。
任何题目都有自己的规律,回答也应该有相应的模式。首先要明白出题者想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识时,再对题干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分析,逐点回答,就不容易丢分了。
万变不离其宗,不分析规律,死做题只会事倍功半。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仿佛没有在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却能成绩很好,有些人却一身疲惫,但越累越得不到提高,反而怀疑自己的资质,弄得精神压力很大。
就在童隽准备好好跟这个误人子弟的老师辩论一番的时候,在校长办公室里,也迎来了几位市电视台的记者。
他们这次过来,是为了做一个全市各大高中省级优秀教师的专题,刚刚来到一中,采访了几位提前约好的老师之后,又跟校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这个专题的主要负责人叫张国栋,跟一中的李校长算是老朋友了,他坐在校长办公室里,一边喝茶,一边道:
“……总之,这次的采访是面向全市高中优秀教师的,下个专题,我想着要不就做一做一中的毕业班,选点优秀的学生一起参加采访。咱们是市重点高中嘛,每年的状元都出在这里,应当好好宣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