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言重了, 臣只会找种子研究种地的方法,大齐盛世是皇上、文武百官和大齐百姓共同奋斗的结果, 臣还要感谢皇上您给了臣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臣能够为盛世的出现添砖加瓦。”赵疏桐很官方地回禀道,盛世缔造者这个功劳,他可不敢领。
赵疏桐说的谦虚,但是皇上自己心里明白,赵疏桐所作所为绝不是添砖加瓦, 没有赵疏桐找来的这些金贵粮食, 就绝没有今天的大齐。
高产作物虽然只是个契机, 但只有百姓能吃饱饭,国家才会安定下来,国家安定了就有人手做更多的事情, 创造更多的财富。
虽说粮食有了剩余,百姓都能吃饱饭后, 就会有更高的追求,不再种地的人会增加, 人员流动变大, 人口管理压力增大。皇帝已经看到了盛世之下隐藏的诸多挑战,但是年富力强的他并不畏惧这些。
他这一代做不到的事情,也许他的子孙能帮他做到。
与其说是他给了赵疏桐展现自己的机会,不如机会都是赵疏桐自己创造的。
“爱卿去了工部, 在本职上可不要懈怠。”
赵疏桐知道皇上说的这个本职是指种地,“臣会肝脑涂地,报答皇上您的知遇之恩。”
皇上满意赵疏桐的态度,对给他封侯也没有了芥蒂。
赵疏桐身上的功劳巨大,即使他在弱化赵疏桐在民间的名声,但赵疏桐在百姓和学子中的声望依旧很高。在普通老百姓心中,不管龙椅上坐的是谁,能让他们吃饱肚子的官就是好官,能让他们吃饱肚子的人就是好人。学生学子在未进入官场之前,大都保有一腔热血,对赵疏桐也很尊崇。皇上曾经有那么几个时候也忌惮过赵疏桐。
他观察了几年赵疏桐在甘陇县处理政事的手段。
赵疏桐还算果断,该杀人的时候,雷厉风行,绝不会手软。但是他颁布下去的政令,几乎都是偏向百姓的。上官吩咐下来的事情,用强权可以轻松达到目的,他却拼了政绩不要采取温和手段,甚至让百姓自己选择。
这无不透露着这是个心慈手软的人。
而在官场上,心慈,就是软弱。
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好官,让他当一县的父母官,或者一个知府都是可以的,但是当皇帝,他就没有那个能力和手腕了。
皇帝很明白的要荣养赵疏桐,让赵疏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赵疏桐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