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们,不要走攀比之心,文人士子为国谋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你们的本分。
而这正文大典,朕可以举行,但还不是现在,因为现在还有三十万将士戍守在边关!
如果有一天,你们这些文人证明了自己,让大宋不需要这么多兵力戍守,朕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况且朕并不是不重视士子,相反朕很看重读书人,否则也不会逼着那些武将读书。
一旦那些武将和你们有同样的才学,本人又武艺了得,那么你们这群文人还有什么优势呢?
这个问题回去好好想想吧,你二人身为文坛领袖,应该劝劝那些学子努力学习,而不是贪图这些莫须有的浮名!”
统治天下,不一定都用战争解决,春秋时期就有合纵连横,这是最早的外教手段。
不过现在的大宋,貌似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人,而郭浩谋划的方法,还需要时间来铺垫。
两位老先生听了郭浩一番话,羞愧的离开了。
二人走后,郭浩又觉得自己说的有些过了,于是提笔写下来四句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首诗写完,郭浩叫来三德子,让他送到吏部去,以张昭的才学,应该会明白郭浩的意思。
三德子到了吏部,把诗交给了张昭,此时李昉也在这里,同时还有几个侍郎。
“张尚书,您走以后,陛下怕您不懂他的意思,于是特意作了这首诗,让奴才交给您。”
张昭低头看了看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可意思却很明显。
这几年郭浩的很多政策,基本上都是一些基层小吏推行的,战争文人的参与度确实不高。
然而这并不代表郭浩轻视文人,而是军政改革后,文人始终没认清自己的地位。
如果说军人的职责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那么文人的职责应该是什么?
后世把官员看做人民的公仆,可在这个年代根本不可能实现,郭浩也不敢说的太明白,反正潜意识里教导官员们,为人民服务!
如此一来,官员为百姓着想,也就是替皇帝分忧,百姓日子过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现在的官员还做不到这点,一切都是在朝廷的命令下施行,如果郭浩的手腕不够硬,有些政策也不会如此顺利。
……
军事学院正式开学,学员们开始训练,郭浩期间去视察过一次,强调了一下纪律,就没有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