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

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细微处用淡墨钩出。

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画面用大斧噼侧锋直皴山石,下笔爽利果断,画树简括,枝条劲健。

乃是一绝世画作。

画者马远,河中人,号钦山,与夏圭同为南宋画院后期的着名画家。

史家记载:其画学李唐,精于山水,用焦墨画树石,以大斧噼带水墨为皴。

因其画峭峰直上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不见其脚,风格独特,世称“马一角”。

他的画作,宫里有不少珍藏,他看过很多次。

现在再看这幅拙劣的作品,当然觉得不入眼:“这是仿画,还画的不怎么样。”

他是实话实说,说完才觉得不太好,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说人家老子仿画,还画的不怎么样,这小孩儿该不会跟自己吵起来吧?

结果赵仁河却小大人一样的叹了口气:“我也知道我爹爹画的不好,他的水平,如果出去卖字画,是无法养家的。”

说的李钊一下子就笑出来了:“你还真有眼光。”

“没办法啦,这是我爹爹的一片苦心。”赵仁河一摊手:“你没发现吗?这幅画,另有意境!”

《晓雪山行图》虽然整幅画面寒气逼人,但看到两只小毛驴身上驮的木炭,心里自然有些许温暖油然而生。

有了这几筐木炭,就不再畏惧冬天的严寒,艰苦的日子里总算能看见一丝希望的曙光。富贵对于淳朴的乡民们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几筐木炭换来的庸常而温馨的生活,菜根飘香的生活却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

世称“马一角”的马远的特殊构图技法,总是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貌。

《晓雪山行图》依然如故,取雪山之半坡、雪树之逸枝、雪路之一径……整幅水墨以大衬小,即以雪山的局部雪坡衬托生命的行走与延续,寒气惊春,大地为之一振。用干笔勾勒、水墨渲染的毛驴、人物栩栩如生,竹筐、木炭清晰逼真,气韵自然朴实。

那些在皑皑白雪中露出“冰山一角”的枝条和野草,已暗藏几分春意,待来日暖风吹拂,定还乡野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

?网页订购,网页订购啊!

第106章 一顿忽悠!

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故而他被称为“马一角”。

行旅题材的画家们偏爱在题名中使用“雪山”“雪溪”“晓雪”“暮雪”等意象,这些“雪”的意象在命名中的出现,让人即使不览画图,仅听其名,便觉有荒寒肃杀之感、冷寂无奈之情。

李钊被赵仁河这种分析画作的说法,说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最后几句“有荒寒肃杀之感、冷寂无奈之情”的话,李钊不自觉的就想多了,他是庶出之子,院子里一个伺候的人都没有,还说被借调出去,堂堂平南王府,难道连个备用的下人都没有吗?要借调世子爷庶出三子的庶出三子身边伺候的下人?

赵仁河继续侃侃而谈。

《晓雪山行图》题名中的“晓雪”,本身就给人荒寒冷峭之意,而图画内容更是冷寂肃杀。该图取景仅仅表现山行行旅途中的一个截图,是马远“一角”画风的体现:

覆山大雪,一片茫茫,拂晓时分,行旅者行于山坡下,只见他弓腰缩首、袖手踮脚、不胜其寒,他肩扛木棍,棍挑雉鸡,正在赶着前面的两条驴子,两条驴子一驮木炭,一驮干柴,画面之中木炭和干柴的出现,更反衬了行旅者的寒冷,驴子在严寒缓步前行,周围枯树寒枝,偶存白雪。整个画面一派寒意,冷峻静穆。

“但是这幅画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迎风而上,不畏艰苦严寒的态度,相信寒冬会过去,春天会到来!”赵仁河热血有点上头,挥舞着小拳头道:“我出身不好,但是我可以努力,科举取士,为我亲娘争得凤冠霞帔,诰命身份!为我自己博一个出身,趟出一个锦绣前程。”

李钊没想到一幅画,还是一副拙劣的仿画,竟然包含了这么多东西在内。

尽管他很聪明,尽管他从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他终究是一个十岁的孩子。

长在高墙大院内。

赵仁河呢?

三十来岁的人了,又是来自那个信息大爆炸的世代,就算还是一个小豆丁的外壳,可他也有一个成熟的灵魂。

早在去书画展览的时候,就看到过仿画,那个时候画的还不如渣爹画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