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最后的帝王 青色兔子 3516 字 5个月前

小乔低头道:“妾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见了大人方才抚琴时的面上神色,心里有些发慌。大人只当妾身是乱想吧。”

周公瑾知道她当初死里逃生的经历,倒也不奇怪她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担心,因此抚了抚她的长发,没有说什么。

小乔依偎在他怀中轻轻感叹道:“若是以后都能如此太平盛世,那该有多好啊。只要大人不弃,妾身愿常伴大人。”

周公瑾听了若有所思,又抚了抚她的发,静默中想到了许多年前,他与伯符(孙策字)纵马江东,畅谈天下,也曾见遍地饿殍、无人收尸,立志平定江东后要造一处太平人间。

那是他与伯符最初的梦想。

周公瑾想到此处,轻轻推开小乔,重又挥手抚琴,奏的还是那一曲《凤求凰》,只是琴音激昂,疾风骤雨一般,最后一音落下,竟断了琴弦。

小乔在旁听着,惊魂不定,疑心是自己说错了话。

周公瑾却没有再看她,一曲奏完,站起身来,阔步向外走去,口中道:“今晚不必等候。”这便骑马往张昭府上去。

沿途春景明媚,恰如那一年他与伯符纵马之时,只是如今挚友已逝,独留他在世上,完成两人未竟之事业。周瑜下定了决心,举目一望,见花红柳绿燕徘徊,忽然感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原本这段时日,他一直在筹划着要如何联合吴地势力,脱离朝廷掌控。筹划这种事情的时候,人的心思难免会往幽深处走,不但劳神,而且伤身。但此时周瑜决定应皇帝所请,为国为民之心,战胜了为自己谋私利之心,心胸一下子就开阔许多,同样的景色看过去,都有了更豁达的心情,瞬间只觉世间一切皆可亲。大约这就是走正道带给人的力量吧。

周瑜打马疾驰,心中道,皇帝这一局,他周公瑾愿奉陪一搏!

张昭在府中也正焦躁难安。他秉性是极沉稳的,否则也不能受孙策的托付,主管江东大小事务许多年。但是这几日,他接连收到各处山匪作乱的消息,不只是吴郡附近,连会稽郡、丹阳郡等处都发生了山匪劫持大商人车队的事情。这必然是因为先前吴郡山匪张群劫掠了朱氏运盐的车队,但是吴郡因为圣驾在此,没有追究的缘故。消息传出去后,江东各处的山匪水贼们都知道这会儿是抢掠的好时机,这时候抢下了够半年一年之用的,等到圣驾离开,他们又躲入山地水泽之间,地方军队也奈何不得他们。圣驾在此日久,这等劫掠的案件就会越多。通过各种门路求到张昭面前,要求他严惩山匪的豪族大户已经不下十余人。

张昭一见周公瑾,便道:“上次见面,你说还要再等十日。我看,也不必再等那么久了。咱们就照你的计划行事,请圣驾赶紧离开吴地吧。若再这样下去,那些山贼看到张群行事,都觉得因圣驾在此,咱们不会理会他们做的事情,越发无法无天了。再这样下去啊,我看他们不是只劫掠商人那么简单了,说不定反过来要伏击我们的士卒了。”

张昭的担心不无道理。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其实有原本属于中间地带的田地,被孙策令人夺取了。山越民众时不时还想要抢回来。

周公瑾没有接张昭的话茬,慢慢坐下来,恳切说道:“子山兄,我素来敬佩你的为人。若是我现下告诉你,你我眼前如今有一个机会,能换吴地太平,繁华如锦十余年。”

张昭一愣,道:“什么机会?”顿了顿又问道:“昨日皇帝再度召见你,又同你说了什么?”

“这样一个机会,若是因为咱们自己的私欲而阻拦下来,那咱们日后岂不是要遗臭万年?”周瑜轻声问道,又像是感叹。

张昭听到这话大有文章,忙问他是何缘故。

周公瑾于是便将在湖心亭与皇帝相见时的事情说了,又说了皇帝对吴地的构想,最后说道:“子山兄,我想了许久。这是吴地的好机会,错过了怕是再等不来的。”

张昭没有在现场亲自与皇帝对谈,离开了皇帝当时营造的氛围,虽然也认为皇帝为吴地的构想是宏大动人的,但他没有周瑜当时的触动。况且他本身沉稳理智,并不像周瑜这等性情中人。此时听了周瑜的话,张昭在短暂轻微的触动后,更多感受的是一种事情脱离计划后带来的焦躁不安。

张昭起身来回走动着,按捺着不悦的心情,尽量和缓着语气道:“公瑾,我素来佩服你的为人。我这么些时日以来与这四大家族的人都约定好了。现在你来我府上,这一番言辞,竟是又改了主意。当初说不臣于朝廷,力求实现吴地自治的是你,如今又说要与皇帝合作,同他一起去剿匪的也是你。公瑾啊公瑾,我真是无所适从了。你究竟要怎么做?你且告诉我。会不会过几日,等我去告诉约好同盟的这些人计划取消了,你又来我府上,一番言辞,又要与朝廷对着干?你且给我一个准话。”他虽然尽量和缓着语气,但最后还是忍不住流露了埋怨之意。

周公瑾来之前就想到了张昭的反应,闻言也没有恼怒,平和道:“此事是我原本见识浅了。我只是想要实现当初与伯符(孙策字)约定好的事情。至于吴地繁花似锦那一日,到时候我与他还在不在,倒也并不重要了。请子山兄帮我这一回,公瑾毕生感念您的恩德。”

张昭听他说得如此郑重,倒是不好再埋怨下去了,又听他提到孙策,想到自己辅佐孙策的许多年,也是无限感慨,正不知如何作答,就见家中仆从前来汇报说家里老夫人请他过去。

这家中老夫人说的就是张昭的母亲,顾老夫人。

张昭一听是自己母亲派人来请,心中一惊,关切问道:“母亲怎么了?可是又犯了痰疾?”他素来诚孝,又是寡母一手抚养长大的,此时顾不得周瑜,忙辞别出来,匆匆往内院走去。

谁知道到了内院正堂,他母亲顾老夫人好端端坐在堂上,而他的孙媳妇朱氏低眉顺眼侍奉在一旁。

见公公来了,那朱氏低声对顾老夫人道:“老夫人,我去厨房看他们熬的粥。”寻了个借口暂且退下了。

顾老夫人慈爱得拍了拍朱氏的手背,便放她下去了,一见了儿子,却是横眉冷对,怒道:“你在外面做的好大的官,怎么连个小小的山匪都管不了?叫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劫掠亲家运盐的车队。这还有没有王法?你在外面究竟是怎么做官的?”

张昭一听便知道是孙媳妇给老母亲汇报了。

顾老夫人年已将近八十,很是疼爱自己这个活泼爱说笑的重孙媳妇。

朱氏乃是盐商朱奇的孙女,生性活泼大方。正所谓嫁女嫁高,朱家当时用尽办法,将她嫁入了张府。朱氏伶俐年轻,又曾在外面见过世情,很得顾老夫人的喜爱。

最近朱家的盐队两次被山匪所劫。头一次,这大盐商朱奇是直接派人传话给张昭的。但是张昭没有动作。等到朱家运盐的车队第二次被劫掠,朱家这才走了孙女这边的路子。

这次娘家来人告诉朱氏,希望她走一走关系。虽然张昭不肯出手,但他上面还有顾老夫人。只要顾老夫人开口,张昭必然要听的。朱家所求也很简单,而且公允,他们也只是希望让山匪稍微不这么猖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