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那个璀璨的名字

外科艺术家 医用口罩 2417 字 3个月前

任务四则是行业内难度最高、最为棘手的“全结肠型巨结肠”,堪称难度爆表。

等拿下任务四后,基本就意味着,赵培儒在巨结肠领域业内“无敌手”了,也就能顺理成章的,拿下“四个一批”国家基金了。

“我的下一个深耕领域,就做结肠领域中,最棘手的难题,巨结肠了。”

“先回医院,琢磨琢磨,该如何入手巨结肠领域。”

赵培儒知道,想要拿到“四个一批”的基金,首先得获得“竞争资格”,即“入围门票”。

首先,得手中有一份拿得出手的“巨结肠领域成绩”,才能去国家医疗基金会项目评审组去申请入围门票。

……

江新医院,西院区。

两名“医疗科研总部”的副主任,贾彦军和舒云教授,正在这里办公。

两人虽都身兼数职,但自从全省整合医疗科研资源,成立这总部之后,两人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这里。可谓是任劳任怨而担当着赵培儒的左右手。

贾彦军:“舒教授,咱大主任,最近在结肠领域,出了好多成绩啊。”

“先是拿出了逆蠕动次全切除术,又是双镜技术,最近还有术前定位技术,连秦明辉院士听说都赞不绝口,亲自推荐到《临床医学》上。”

舒云教授也赞叹道:“确实,咱这位大主任,在结肠领域,不知不觉也有了不小的名气和地位了。”

两人在这交谈,旁边的大办公室中,还有一群年轻的工作人员,竖起耳朵听着。

成立这医疗科研总部以来,他们都是从全省个医院抽调而来的精英,并且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赵培儒个人,非常崇拜。

此时听到两位二把手在谈论一把手,不由得竖起耳朵听着。

听到赵培儒的那些光辉成绩时,一众年轻人,眼睛都亮晶晶的。

他们悄声嘀咕讨论:

“咱这赵主任,在肝胆胰外科已经那么牛了,都差不多走到全国最顶尖的水平了,结果,这又在结肠领域,拿出了这么耀眼的成绩……“

“跟着这样的领导,咱脸上真有光啊。”

一群年轻人,心里都特别自豪。

他们现在碰到亲戚,朋友,问自己在哪上班时,都会自豪的说一句在“全省医疗科研中心总部“!

如果对方还不知道,只需要把赵培儒的大名搬出来,再把大主任的那些全国光辉事迹讲一讲,对方绝对要夸赞几句的。

这时,舒云教授电话突然响了。

她接起来,是自家医院,济仁医院打过来的。

那头说,有个病人得转院,需要舒云教授这位大主任来签字。

舒云教授问:“甄主任也不在吗?”

这是她负责科室的病人,需要她舒云,或者甄主任的签字才行。

“行,我知道了。”

舒云教授挂掉电话,拿起钥匙、包包、衣服外套。

“贾主任,我得回医院一趟。”

“有个巨结肠病人,得转院到湘坛医院,其他领导正好都不在,我得回去一趟。”

贾彦军点点头:“巨结肠病人么?”

“咱江南省,现在对这巨结肠的病患,确实缺乏好的治疗手段啊。”

舒云一边穿外套,一边跨上小包:“嗯,七八年前,咱还用开腹开刀的方式治疗这巨结肠。可现在,全国都推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了。咱江南省在这方面,反而落伍了。”

腹腔镜在多个学科,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现在很多学科的外科开刀手术,大多都已经转为内窥镜微创手术了。

但因为这巨结肠手术本身就极为棘手,即便在腹腔镜手术中,也是难度极高。江南省至今还没有一家医院,掌握这腹腔镜治疗巨结肠的技术。

“现在全国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湘坛医院,全国的巨结肠患者,都在往湘坛医院跑。”

“而这湘坛医院,又距离咱江南省不太远,高铁只要5个小时就能到。咱江南省,欠缺发展腹腔镜巨结肠技术的主客观条件啊。”

就像是建设飞机场,对于一般的中小城市来讲,相邻的几座城市,是不会重复建设飞机场的,而往往会共用一座飞机场,就是同样的道理。

江南省就是距离湘坛医院太近了。

“不过我听说,省领导也意识到,长期这么下去不是事。咱省里,还是得有自己的腹腔镜巨结肠技术才行。”

还是有很多巨结肠病患,因为经济费用、时间精力等等问题,不愿意跑那么远,想在本省本市,就能治疗好。

毕竟现在大家都挺忙的,家里一个人生病,若是去外地治疗,全家都得跟着忙碌,挺麻烦的。

贾彦军也道:“我也听说了,现在省医学会,有意想引进腹腔镜巨结肠技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始。”

说完这话,舒云教授就穿戴好了,正要拉开门走。

而这时,赵培儒正好从门外进来。

舒云教授惊喜道:“回来了?”

众人都惊喜的看过去,赵培儒这去了南都一趟,竟然又在《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把他们给羡慕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