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和王鏊等人对望了几眼,默认了王鏊诸人的存在。
见王鏊等人没离开,站在集义殿门口探头探脑的程敏政,立即拉上谢亘、李兆先两人过来旁听。
现场以朱厚照为中心,大有文武对峙的意味。
朱厚照和武官们走得近,文官们想着法破坏。朱厚照要打压武官,文官们自然一边掠阵一边拍手叫好。
英国公猛然发现,他只顾着教导太子兵法,忘了把优秀的勋贵子弟塞到太子身边。英国公一时间徘徊不定。太子身边不留无用之人,京师有哪家的勋贵府上有表现优异的子弟?
见文华殿又有再现奉天门争执的趋势,朱厚照敲敲桌子,先声夺人。
“本宫很忙,没时间和诸位浪费口舌。”他表情冷漠且不耐烦,“任何事可一可二不可三。若九边出现第三次破防,本宫定然会让父皇推行军制改革。至于武官世袭。呵呵,一切用实力说话。”
“轩辕黄帝够厉害了吧?可现在的中原大地改姓朱。始皇帝想要传万代,结果二世而亡。本宫若是没本事,假使今后坐上了龙椅也未必能坐稳。本宫都如此了,何况他人!”
朱厚照用最平常的语气捅破遮羞布:“开国勋贵至今还剩下多少?开国公、曹国公、韩国公、魏国公、郑国公、卫国公、宋国公几个公爵,只留下魏国公了。在场的大部分是靖难功臣,夺门之变中的功臣也都不在了。‘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想要永葆权柄,唯有硬实力。上不了战场、拉不开弓弦的武官要了何用?”
文官势大,朱厚照叫嚣着“官绅一体纳粮”之前还得披一层马甲。对武官们动手他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他不是不知道改革武官世袭制度将要面临的危险。武官们不怕降级,就怕被罢黜后令子孙后代失去世袭官职的权利、辜负了祖辈们的血汗。当初马文升刚任兵部尚书整顿军务的时罢免了一批武官。那几个被去了官身的武人多次行刺马文升,皇帝爹甚至派出锦衣卫贴身保护马文升。
无的放矢会寒了人心。趁着鞑靼小王子的崛起威胁到北境安危,辽东、大同武官们又做出了违背律法、道德的事,他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提出改革,一定能得到很官员和百姓的支持。如同站在他身后的詹事府。程敏政言辞不善,也不是反对他改革,而是觉得时机不对,认为他在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