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沂王那边的消息

而且朝廷在北边还在不断的建设新的城池,要把种花家走到哪儿种到哪儿的风俗传遍大江南北,也需要众多劳动力。

可是北方城市里,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对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都很大,所以老板们不得已,会掏出更多的成本来对别人进行雇佣,鼓动农民们脱离土地,走到工厂里面来。

换句话说,便是“人力”,变得值钱了。

现在朱见济即便宣布允许人坐轿子,估计老爷们也舍不得把宝贵的人力放到这种事上,巴不得都送去打工。

改土归流后,西南不少作乱的寨子都被拔除,其土著沦为俘虏,要接受朝廷的安排。

当时就有不少商人通过太府寺和户部对朱见济提出请求,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购买那些人当做奴隶,为他们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对于这样的诚恳请求,朱见济当然不会拒绝。

毕竟为了自己的利益,商人们掏钱是很爽快的。

而且目前的帝室就他们家几个,除了朱见济这个皇帝,其他人都比较安分,不追求太多享受,让皇宫中没必要养太多的宫廷服务员。

皇帝本人也没有太大需求。

不过朱见济只给了对方一定额度,规定了最高的购奴上限,并且将奴隶数量算进了他们的家奴之中。

以大明律法的严格和繁杂,对于官商豢养奴婢的情况,也曾经有过具体规定。

自太祖起,就限定了奴仆数量的增长和其适用范围,更是强调过多次民间的士绅不能轻易蓄奴。

虽然这个政令伴随着时间流逝,也崩坏的七七八八,但朱见济这不是在重申“祖宗成法”吗?!

祖宗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

他的意思,也就代表了祖宗的意志!

所以在纺织厂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劳动力的情况下,朱见济就重申了《蓄奴法》,再次规定了各个等级的权贵家中奴仆的数量。

如此一来,也算是解放了一下大明的奴仆们——

因为这些人将身边原有的奴隶都送去打工,身边必然要再留些人伺候才行。

但奴隶数量有限,他们得用“雇佣”方式才能合法的找到人手,变相的降低了正常人沦为奴仆的可能,没必要穷到卖身后,子子孙孙都是贱籍。

至于剩下的,仍旧安排到了地广人稀的东北去填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