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太学生活和早朝

所以可怜工科院的那些学生了,顶天了只能学到初中的物化知识。

……

不是皇帝不想散发智慧的光芒普照他们,实在是因为朱见济作为灯泡的瓦数就这么大。

好在开学磨合了一段时间后,师生都慢慢的走入正轨,即便不少人对所用的教材表示惊叹怀疑,但这些都是小问题了。

太学那边他编修的内容没有太惊世骇俗的,能打碎此时常人世界观的书目基本都在工科院,而后者……

学生基本都是从东宫小学堂里走出来的。

老师大多为资深匠户,对朱见济这个免除了他们身上众多限制压迫,还给予他们尊严富贵的皇帝感激不已,根本不想去反驳他的任何东西。

所以从知识体系上讲,工科院学子的世界观本就是由朱见济一手塑造的,从小学步入中学,算一脉相承。

只等这批学生毕业了,他就能收割一大批知识素养高出这个时代普通士子一个头儿的工具人。

这些人学着他主编的教材,被朱见济潜移默化着,步入社会后自然会跟现有的情况产生隔阂,然后就会自发的对隔阂做出解释。

这是他们未来必经的道路。

而跟现状谈不拢的学子,以后也只能依靠朱见济这个皇帝,辅助他完成社会的转型。

这是教育的一大能力,能给统治者摇出无数他所需要的人才!

朱见济简直爱死了这玩意儿!

——————

六月十二的早朝,朱见济端坐在金台之上,俯瞰朝臣,照例开会。

先有中书舍人杨贵芳咳嗽一声,随后站出来启奏道,“今年以来,大明与日、朝两国之间的海贸愈发频繁,且勋贵朝臣得诰命者益多。”

“昔年太祖诰敕勘合编号,以十天干为用,国王以礼字,追封以文行忠信字,文官二品以上以仁义礼智字,三品以下以十干。新制武臣诰命,初以二十八宿字,续编用千字文,后以《急就章》。今文官诰敕,十干已尽,堪合之号,亦是将完,请陛下定夺。”

朱见济表示天干用完就用地支好了,至于堪合编号,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即可——

阿拉伯数字其实在宋元之时便传入中国,也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认可,觉得它们便于计数。

只是受限于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后面数学界的人才凋零,使其没有及时传开。

等朱见济老早命令户部统一用表格法制进行登记后,这种数字也跟着推广开去。

此前提到过,中国人骨子里是善于学习的。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历史长河传承至今的文明,做不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早就得跟古巴比伦它们下去打麻将了,哪能活蹦乱跳的跟对方的后代子孙玩摔跤击剑?

后世迅哥提出的“拿来主义”,在被鞑清禁锢思想之前,在中国也是常见的。

甚至中国人的特殊技能,还能让他们把学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原产地的人玩的都不如他们顺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