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双循环?80年代就有了

“因此,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上半期,华夏的出口创汇产品,有80以上都是农村的生产大队生产的——那时候咱们国家的出口全部是茶叶、丝绸、陶瓷、特色农产品、草编竹编工艺品、白酒、纺织品、这一类轻工业品;”

“事实证明,只要能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咱们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有竞争力的——当时在出口创汇的荣誉刺激下,这些产品在海外的美誉度还是比较高的,也有着当时看来十分可观的经济回报。”

“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拓展,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的刺激下,华夏广大农村地区便出现了大量的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为那些以农产品和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业务服务的。”

“于是乎,当华夏开始农村改革的时候,首先释放的,就是过去社队工业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毕竟当时国家对于外汇的渴望程度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为了增加出口创汇,国家甚至实行了双轨制,单独给这些能出口的企业留资金指标、原材料指标甚至外汇指标。”

“而当社队工业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企业效益进一步增强后,那么顺其自然地就带动起了整个农村经济的活力!”

“企业收益好了——员工工资增加——消费欲望和能力得到释放——拉动本区域第三服务业活力——形成新的服务性和消费品产业——大量增加就业人口和创收手段——小范围内的半封闭式良性经济循环形成”

“小杨你出身于央企,对于这种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现象应该很了解才对,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总之,你把那些社队工业当成小型国企来看待就对了。”

“而事实上,这种自发性的经济内循环在80年代非常普遍,极大地拉动了内需,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了当时国内大循环当之无愧的经济主体,也为华夏连续十多年双位数的gdp增速夯实了基础——在城市化进程尚未达到高峰之前,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一度成为80年代一个重要趋势。”

说到这,温老不无黯然地叹了口气:“其实在我看来,初期的城市化和城市经济,无非也就是把这些社队工业全部搬到城里面去养蛊而已,代价却是现在的农村失去了自发性经济循环的支点……其中的得失与否,当真是很难说的清楚!”

简略地把乡镇集体企业在80年代的辉煌和巨大价值阐述了一遍后,温老看着杨铸:“小杨,难道不觉得,现在摆在咱们国家面前的时代契机,与20年前有许多高度类似的地方么?”

杨铸微微一笑:“温老,虽然面临的都是出口型机遇风口,但是……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各种市场的容量其实趋于饱和,现在已经进入出口20时代了。”

谷袛温老知道杨铸是对乡村集体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依然心存疑虑,当下也不辩解,温和地说道:“好,小杨,我们撇开出口方面不说,国内农村的内需极其旺盛,虽然当前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高,但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稍假时日,必然是另一番景象!”

“况且即便是现在,足足8亿的人口基数和难以计数的细分需求,就已经足以承载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百业】了;”

“受制于人文、信息、地理、距离、认知等种种因素,如果只靠外来企业和投资者的话,很难真正把当地的优势资源利用好——回归到问题本身,农村经济要想盘活,总归还是要依靠本地的乡镇集体企业这个基层主体来。”

“诚然,在科技经济告诉发展的现今,乡镇集体企业肯定会存在着认知不足、信息滞后、审美落后等等问题,但只要外部资源嵌入得当,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说白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乡镇集体企业主要还是承担产业链上游制造的责任,这也是我一直倡议要走股份制改良道路,引入一二线城市外来投资者和合作企业的原因。”

“至于小杨你所担心的执行效率和【内耗】问题……”

说到这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温老的表情肃穆了起来,最终深吸一口气:“我不能否认这种情况广泛存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消失;”

“但我相信,有了各地行政资产的注入和政府力量的介入,这种现象总归还是能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内——毕竟,这个国家还是人民的国家,在关乎8亿农民吃饭的重大问题上,上面的眼睛一直都在盯着,没有几个人敢真的太过分!”

杨铸看着这个曾经当过知青,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却依旧保持着传统文人理想主义者色彩的老人,无声叹了口气后,站起来微微躬了躬身子。

温老见他这副宛如弟子般谦恭的做派,虽然早有准备,但心里却还是有些莫名地失落……看样子,这个身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年轻人,是不打算采纳自己的建议了,否则不会这样子。

不过也难怪,自己又不是什么知名的专家,除了做过一些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小型社会实验外,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案例,刚才的建议更加具有浓厚的实验色彩,人家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也属实正常。

不过虽然对方看样子并不打算接纳自己的建议,但温老对于杨铸的感官却委实不错,毕竟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头,这么尊老爱幼懂礼貌的年轻人真的不多了,而且对方一直是很认真地在跟自己探讨学术上的内容,并没有因为自己谈论的话题过于“陈旧”而有半点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