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是谁?

由于此时双庆距离第一条轻轨开通运营尚有整整两年的时间,因此后世以“轻轨空中穿楼”闻名国内的李子坝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已,故而此时坐在陆菲菲租的这个半山小院里远眺,竟然有种说不出的静谧感。

“哦?你们竟然打算以乡级为单位,在国内尝试中医连锁诊所项目?”暮色下,杨铸小心翼翼地引着炭火,很有诧异地看着陆菲菲。

陆菲菲有些苦恼:“是啊,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中药材的需求量大增,即便是我们一再刻意控制,但在各方面压力下,还是免不了加大了在各地的采购订单量——甚至有些单子是用高价+长约的法子从别的采购商里撬过来的。”

“与其它公司不同,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料质量把控,我们铸投商贸在这一块走的是产购销一体化路线——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向各地药材种植户提出高品质要求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跟他们签订长期采购合同和保底价;而非是一锤子买卖。”

“可是大家也都知道,不管是什么突发事件,总归会有过去的那一天的——等到大环境一改变,民众对于这些中药材/中药制成品的需求自然不可能如同现在一样旺盛。”

“那时候,肯定就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一边是合同约定的优质中药材产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市场需求量暴跌——这么一进一出之下,我们医疗健康事业部必然承担着巨大无比的资金压力和业务压力。”

“如果这种情况只是维持个一两年还好,这段时间我们部门也赚了不少钱,凭借着账面上充沛的现金流,就算是采购过来后放在那囤着,自用一部分,剩余的原料慢慢地走b端的平行移仓也不怕,反正我们耗得起。”

“但问题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只维持一两年啊!”

说到这,陆菲菲叹了口气:“大家都知道,想要解决供给侧过剩的最好办法就是做需求端增量——只要销量上去了,什么麻烦都能解决,甚至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还能进一步增强。”

“但问题是,如果单凭现在的这个平台,是绝对没法子做到我们期望的那个需求值的——医药行业跟其它行业不同,行销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医生;”

“但问题是,目前国内业务水平达标的中医医师就放在那了,拢共连一万人不到不说,这里面大部分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合作资源——就这么顶死了三四千号中医医师,怎么可能带动的起足够的增量需求?”

“刚好,前段时间在广东的时候,闲着没事,我就翻了翻当初拿来做噱头的《赤脚医生手册》。”

“结果找专家咨询后才发现,里面的一些药方固然存在着争议性和不确定性,但大部分的药方是绝对真实有效的——不但有效,辩证和治疗步骤还非常详尽,其操作学习之便利,甚至只要会识字,大部分的民众都能直接上手。”

翻了翻手里那本厚厚的红色册子,陆菲菲一脸惊叹:“不得不说,这本几十年前耗费了无数专家精力撰写出来的《赤脚医生》,的确是本奇书——虽然里面的方子大部分是关于那些常见病和小病的,但像这样通过简化实操来打破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壁垒,不得不说,网上把这本书列为《三大末日求生典籍》之一,一点也不夸张!”

发觉自己楼有些盖歪,陆菲菲有些不好意思地咳了咳:“总之,我的想法是,既然中医医师的数量限制了我们制造增量市场的可能性……那么我们换种方式,想办法让一部分消费者自己成为半个医师,我们反过来只提供药材必要的咨询场所不就行了?”

杨铸瞬间明白了她的打算:“你是打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农村大力宣传《赤脚医生手册》,制造出足够的内生性需求之余,率先在那些地区建立以优质中药材和常用中药制品为主的另类otc?”

陆菲菲有些得意地点了点头:“没错,现在农村看病难、难看病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其实数据显示,农村群众远比城市居民有着更迫切和多样性的医疗需求,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除非是得了不得不去医院诊治的大病,否则不会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去医院里走上那么一遭。其实说到底,就是无法承担越来越高昂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但是,如果能想办法,在部分常见的疾病范围里,实现另一种【医药分离】的同时,向其提供质优价惠的中药原料和中药制成品,那么伴随而来增量市场将会是一个庞大到令人惊悚的存在——届时别说消化我们手上这些扩增的原料了,整个华夏的药材种植市场和制药市场,都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构!”

看着越说越兴奋的陆菲菲,杨铸有些沉默。

如果只从商业逻辑上来看,陆菲菲这种类似于轻度重构乡村卫生系统的模式,在当下而言,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事实上,往前看二十年,往后再看二十年,但凡涉及到走量的商品或商业模式,“农村包围城市”往往都是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策略。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有些时候,理论逻辑上能跑通,不代表就真的能落地了。

杨铸很想问这妮子一句——是不是前段时间在广州联合各大中医院成功搞的那一波活动,让你飘飘然之余,就真的以为某些人只不过技穷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