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其实在我的思考中,不管是地区发展也好,行业发展也好,当下最完美的运转体系应该是个太极图架构——也就是双循环+双价值驱动点模式!”
“而不管是您老推动的双层ppp模式,还是昨晚您在孵化中心看到的那些东西,说白了都是为这张太极图在打基础。”
“因此……拜托您老人家能不能不要用那种看阶级敌人的眼神看着小子?”
这是杨铸在一大早被敲醒后,在车上对温老说的一席话——作为后世的小粉丝一枚,他实在有些扛不住温老时刻投过来的那双质疑的眼神。
太极架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牵引,共同进步?……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核设计方向么?
第一次听到这看似充满玄学的言论,温老心中隐隐生出一种古怪。
这句话虽然说进他心里面了,但是……
为毛自己总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温老自然不知道,这番太极图理论,就是后世他自己在跟已经解散的“五十人论坛”中的部分成员进行线下学术探讨时,总结出来的观点——只不过很可惜,那时候温老已经不在zheng策界了。
………………
早点9点,车子抵达治平乡。
看到温老依然在那垂目沉思,杨铸很有些恶作剧得逞似的坏笑了两下,然后径直开门下车。
“杨董好!”这是黑土地药厂的工作人员。
“杨董,您来了!”一名医疗健康事业部的品测部的经理略有些激动和紧张地迎了上来。
杨铸笑呵呵地跟两人回了个招呼,又跟治平乡农村合作社那名瘦巴巴的负责人见过礼之后,这才扭头说道:“这边黄连的成份检测的报告和规范种植标准报上去了没有?”
三人赶紧连忙回答:“都报上去了!”
黑土地的工作人员补了句:“杨董,我们张总托我给您带句话……这次《华夏药典》的增修研讨会,进展的还算顺利,目前已有64种中药材的【有效物质含量测定标准】已经通过了第一轮讨论,其中黄连的测定标准就是以双庆这边的黄连为模板的。”
杨铸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
或许是因为中医和中药在这次口罩事件中大发异彩,甚至还作为特效药的核心组成部分大量出口到欧美,委实给华夏涨了不少脸,因此上面不但开始重视起中医/中药来,而且还从善如流,认真听取了一众中医专家和大型药厂的建议,开始着手于第二版《华夏药典》的增修工作——口罩事件中,除去层出不穷的新中医药和中药制品方需要收录进《华夏药典》外,不同品质之间的中药原料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天差地远,因此药典的增修工作势在必行(历史上,2005年发行了第二版《华夏药典》增补版。)
按理来说,在中西兼顾的《华夏药典》中,中药材原本是没有“有效物质含量测定标准”这么一条的——这玩意和“标准品”、“对照品”一样,以前是西医的专属;而中医药由于其特殊的复合型药理作用,外加炮制手法对药效的影响太过巨大,因此委实很难去定标准。
但问题是,口罩事件中,同样泡制手法,同样的药方,但品质不同的药材做出来的成品效果天差地远也是个客观的现实。
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
于是乎,除了照搬西药标准那一套之外,《动植物来源药用辅料指导原则》和修订版的《中药大辞典》也被提上了日程——既然中药材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那么我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给中药成品定出药效物质标准的情况下,再给你定一个对照物,形成多层参考和指导,这总归可以了吧?
而很显然,中医界向来有“出了巴蜀,再无黄连”的说法——虽然这种言论是否有失偏颇尚需要讨论,但毫无疑问,巴蜀地区的黄连成为一个对照物,却是没有什么疑议的。
因此,作为《药典》增修的参与成员之一,粤省黑土地制药厂之所以把城口这边的黄连拿去送检,并且还跟医疗健康事业部共同出具了一《巴蜀黄连规范种植标准》,为的就是进一步把黄连的药用和种植标准提高,在塑造真正的壁垒之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多方共赢。
………………
“以海拔1200米-2200米为种植标准,须有树荫杂草遮挡,每日散光照射6-7个小时,空气湿度标准70-90的半干环境,土壤ph值6-7,不能检测出化学药物成份……且生长周期不能低于6年?”温老看着品测部的经理递过来的那份种植标准的复印件,有些牙疼地抽了口气。
这份标准……也太苛刻了吧!
作为最常用到的中药材之一,喜欢半阴半阳生长环境的黄连,温老自然也有一定了解。
那些生长环境什么还好说,毕竟中药材这玩意跟普洱茶一样,就是一山一味,没有对应的生长环境,往往就能变成另外一个物种,到时候有没有足够的药用价值还是另外两说。
但问题是……4年生以下的黄连虽然基本没什么药用价值,但出于行业通用惯例,黄连一般种到5年,就会采收了啊!
你这一下子把黄连的采收年限从5年变成6年,中间平白多了一年的时间成本不说,还会影响产量——作为一个常识,大家都知道黄连长到6年,就会进入植株的衰老期,其亩产量反而会比5年生的黄连低。
除此之外……不能检测出任何化学药物?
拜托,现在又不是以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跟几十年前相比,完全是呈几何倍的增加——像黄连这种多年生的药材,要是不打药预防,中间一个不小心遭了虫病灾害,那完全就是颗粒无收,种植户哭都哭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