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对不起,没有工资

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萝卜忍不住喷了几句国粹:“td,如果那些人都跟温老一样,出发点是真的为农民着想,那没二话,老子就算挨家挨户地磕头,也绝对帮他们说服那些老乡;”

“但是,这些人是啥尿性,谁他娘的不清楚?——别说这些本质上是在玩地产的人了,就算是农业产业链的从业者,这几年搞出来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又少了?”

“丫丫的呸的,这年头的人,一个塞着一个的聪明,只要国家一发文件,保准就有一大堆想方设法钻空子的!”

“哦?”

花花同学似乎来了点兴趣:“怎么个钻空子法……给本姑娘说道说道?”

看着这货换了个姿势,仿佛浑身没二两骨头似的在椅子上靠着,萝卜眼睛一番,本想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想了想后,萝卜说道:“花花,你应该知道,随着【科技兴农】口号的提出,从前年开始起,全国各地也在同步进行小范围的农业创新吧?”

花花同学冷笑了两下,一脸不善地盯着萝卜。

言下之意很明显:你丫的觉得老娘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追爱豆的脑残?

萝卜见状,讪讪地笑了笑,开始讲述起自己这两年所见所闻的一些事情来……

………………

或许是因为某只蝴蝶狠狠地扑棱了几下翅膀的原因,华夏在进入千禧年后,一些情况跟以往的轨迹很有些不同了。

简单来说,由于铸投国贸对外出口额的连年攀升、铸华系列自主农产品品牌在海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工友之家,尤其是众筹网向优质农产品的明显倾斜、以及中欧跨境电商的大力推动;这两年来,原本已经被按下去的“莱茵模式农业”(既中小规模、高技术壁垒、追求高品质的农业模式)在华夏明显有再次抬头的倾向。

必须承认,在城乡二元化的当今,只要能够找到流通渠道,莱茵模式农业对于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国家很是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予其扶持。

既然是扶持,那么单单只有政策肯定不够,技术、资金,肯定也得意思意思。

由于莱茵模式的农业并不过份追求规模,再加上产出的农产品价值较高,因此国家连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进行试点工作。

而很显然,作为滇南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昭通这边肯定是试点之一。

既然是莱茵模式农业,又涉及到了技术创新,那么工业(高新制造业)肯定绕不过去,而高新制造业,在一些地区也正式成了农业产业链上的一环。

于是乎,除了工业大屏这个后世被证明了在业务运转过程中有着较强价值的项目外,其余的什么自动化育种室、玻璃大棚、自动遮阳系统、无土化栽培室、24小时led外光源系统、无人化监测、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等巴拉巴拉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总之一句话,国外有的,华夏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华夏也争取要有。

至于费效比究竟合不合适,基础配套设施是不是健全,这些地区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再说呗!

但是仅仅两年时间不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比如说学习自荷兰的玻璃大棚技术——这玩意相较于塑料大棚而言,植物的光吸收率的确更高一些,也能更好地保证室内的温度,同时也能杜绝许多虫害,配以希望农业科技公司的生物防治剂和微型生态系统技术,的确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或者禽类。

可问题是……这玩意的造价高的离谱!

就算不计入冰雹、鸟类、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破损,也不计入微型生态系统的构筑成本,只算初建费用的话,价格竟然高达400元平米——这还不包括运费以及中途破损!

天见可怜,这可是千禧年初,一亩地要种多少茬,才能把初建费用赚回来?

但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即便是有人当着面把账算的清清楚楚,但连片的玻璃大棚还是出现在了某些地区——即便这些玻璃大棚的初建成本,以当下农产品的综合产值来算的话,要五年以后才能勉强回本。

又比如说24小时led外光源系统。

后世这玩意主要是用在火龙果的补光和多肉植物的染色上,向来以高耗能著称,并且一度被诟病不止。

但事实上,只有两广、福建以及浙江地区是需要在夜间对火龙果进行补光的——就农业生产而言,滇南的光照强度跟那些省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只要地点选的合适,压根底就不需要补光。

然而,离奇的是,led外光源系统堂而皇之地跟随着“三果一树”计划(火龙果+芒果+百香果+核桃树),出现在某些并不需要补光,但电力却极为匮乏的地区。

除了涉农高新制造业这一块乱像频出之外,农业数据化这一块同样花活众多。

或许是受到双庆那边“区域农产品交易实时监测中心”的刺激,这两年来,趁着国家有支持,许多地方也开始想要搭建起类似的平台——用数据和算法改变农业,减少一拥而上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风险、让农业非产品供应链销售,的确非常有利于华夏农业的振兴;

但实际情况是……

在千禧年初,即便是有了铸投商贸的打样,大部分名字看起来非常唬人的科技公司,连质量追溯系统以及基础物联网系统的搭建都显得格外吃力,就更别提实时监测中心这种需要独特核心算法的大数据系统了(实时数据收集仅仅是这套系统的基本功能,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计算区域供需关系的变化曲线,给予农户后续种植指导)。

只不过,这些系统的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是物联网硬件装备的普及速度却堪称一流——虽然不愿承认,但这些打着科技名号的公司,大部分是来薅农业资金和农业补贴的。

………………

当然,这两年直接或间接的见闻里,并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

最起码,各地在铸投商贸的带头下,纷纷重视起了冷链设备的建设,对于农业从业者而言是个莫大的福音——没有接触过农业的人,永远不知道冷链储存运输对于农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在《山海情》中,一个简陋到了极致的蘑菇储藏室都能避免村民们成千上万的损失,更何况是冷库了。

受惠于相关土地和贷款政策的倾斜,大量基础功能相对健全的冷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中小型农产品贸易商和服务商也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在农业这一行,体量不够的贸易商,经营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行里唯一能持续赚钱的业务,其实也就是批发市场出租和冷库出租,毕竟这两个一个能帮助销售,一个能减少损耗风险。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工作者开始投身农业,更是让萝卜大感振奋。

嗯……

必须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乡村振兴者其实是“第三方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