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简单的烧窑

在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烧窑也是很贵的。

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一点好,可以让他代替别人,经历一遍他们的过往。

在这一段过往之中,不止是经历他们的工作,还经历了他们的一部分生活。

这也是陈文哲,具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经验的原因。

通过这一次触类旁通,学到的知识不止是怎么烧,还有各种窑口的特点。

怎么烧,用什么烧,烧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学习。

以清代景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窑要四天时间,耗柴二十二吨。

这二十二吨,可不是随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须是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

虽然过去松树多,但烧一次也蛮费银子的。

虽然都是烧柴,但柴窑、槎窑和柴烧区别很大。

卵型窑窑膛面积八十平米,高两米多,窑內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匣钵浪费了。

但是匣钵在那个时期,却不得不用,因为木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烟尘灰烬,会熏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闭起来,不和烟尘接触,这就是匣钵的功用。

匣钵唐朝就普及了,还有专门烧匣钵的窑,叫匣窑。

匣钵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为保证强度,钵壁做的比较厚,大概两厘米。

通过陶教授发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遗址挖出的残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钵。

这种一个匣钵只放一个碗的烧法,叫单烧。

这种烧法的优点是,除了底足一圈无釉以外,通体有釉,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因为现代人不怕成本高。

还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土就是匣钵。

因为时间太久,已经烂了,但还能看出大概形状。

单烧的装窑方法很简单,就是许多装了碗的匣钵摞起来,上面做下面的盖,最上面的加个盖。

这种烧法的弱点是浪费空间,摞一米高的匣钵,大概只有二十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