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宏道《瓶史》:“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谷也。”
这也是一种供插花用的瓶罐类器皿,呈圆球形,也有其他形状如梅花筒形等。
这种瓷器的顶部开有几个小圆孔,器身多孔有装饰花纹,中间可以插花。
相比花觚,瓷器花囊到底长的什么样子,还真没有统一的器形标准。
瓷器花囊器形不统一,造型就比较多。
一般花囊就是球形或扁球形的大口花瓶,坐墩式雅花囊、圈足式花囊、三足式花囊等各种器形。
器型没有统一,可能根据工匠喜好和当时流行的器形而定,但是这些瓷器都是叫花囊。
瓷器花囊整体器形矮小,粗颈,短腹,方便插更多的花实用雅观。
相比花觚,花囊的器型就太过多变,可以说各式各样的都有,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仿制。
花囊瓷器,应该是宋代花插发展的延续。
明代开始有了瓷器花囊,都是广口可以放一束束花,不像宋代人一支一支的放。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了定窑的瓷器花囊,晚明文人最喜欢的雅事就是香道、花道以及收藏古董,可见明代就有花囊瓷器了。
清代花囊瓷器开始于康熙时期,但是用文字记载烧造花囊瓷器,是清代始雍正时期。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有多处记载,如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长贵交来的数十件仿古釉器物中,就有一件“仿冬青窑花囊”;
雍正七年四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古铜花囊一件,奉旨:著照样镟木样,将天盘口硬楞做软楞,此面上开三孔,做样呈览后再做。
瓷都景镇制花囊始于雍正,器有大小,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有三孔或多孔用于插花,其形于明代花插相似。
其仿品有仿官釉,仿哥釉,青花,粉青釉,炉钧釉等品种。
另有一类器为撤口,扁腹,圈足,肩有三圆系,腹下部突起菊瓣纹。
乾隆时的器型由雍正时的圈足,演变为露胎三乳足式。
有天蓝釉,仿汝釉等制品,民国时也有仿制品。
所以,不要看就是一件简单的花觚,如果要仿,器型还真是不少,最起码足够陈文哲仿制个好几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