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宝贝,是个人都想要,这也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当时的岐山县令周赓盛仗势欺人,他以借鼎欣赏的名义,将宋家的大盂鼎骗走,其实是悄悄地将其卖到京城。
事情就是这么巧,在当时宋兆奎的孙子宋金鉴,就在京城做翰林。
他在琉璃厂闲逛的时候,发现了这尊大盂鼎。
自己家的东西,他焉有不认识的道理?
他就用3000两白银,又将这尊大盂鼎赎回。
然后不远千里,又将其送回西陕郿县的家中。
我国有句谚语,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裕的家庭,一般超不过五代,就会变得贫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 【】
当时宋家的后代有个官迷,他花钱捐了一个后补知县。
为了将知县落实,他就不惜将小盂鼎,送给了当时的西陕巡抚,那个巡抚就让他成了东阿的知县。
大盂鼎被另一个抽福寿膏的宋家子弟卖掉,解放后,大盂鼎被大海一个大收藏家献给了国家。
接着说小盂鼎的下落,根据史学家研究,这个宋家的官迷子弟,将小盂鼎送给的西陕巡抚应该名叫升允。
随着清政府在1912年灭亡,升允的好日子也到了尽头。
虽然他也折腾过,先后在津和岛青联络宗社党人,图谋复辟,可最后只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饱受打击,并于1931年病故于津城。
升允手里握有一件西周的青铜重器,他始终是秘而不宣的。
可是他去世后这个小盂鼎,又成了升允后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这里是推测,因为当时社会环境混乱,只能按照世俗的处事方法,来推断一下小盂鼎的下落。
当然,这不是平白乱推测的。
因为之后还有记载小盂鼎的着作,比如张扶万曾经在1938年《西北史地》杂志发文,里面就有相关小盂鼎下落的记录。
《商周铜器多出于今西陕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说》之中,曾经提到过这个西周的传世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