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南河博物院组织人手,对hen省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云纹铜禁”进行修复。
云纹铜禁是一种青铜礼器,这样的重器肯定要修复,不管有多难,都要修复。
“云纹铜禁”运到修复室时,是用两个麻袋装着的。
打开麻袋一看,真是让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禁体残碎为十余大块,且面板严重变形,无数云纹剥落与缺失。
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座兽,不仅全部脱离禁体,且大部分残缺不全。
一般理解中,文物修复就是修修补补,文物大的框架应该还在,但眼前的这件云纹铜禁只能用残碎来形容。
面对这样一堆碎块,王长青老先生与王琛认真地对禁断面进行比对。
对铜梗碴口与碴口进行对接,对附兽与座兽的位置,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他们弄清了全部结构和铸造方法,之后才开始修复。
他们采用整形、加固、凋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修复方法。
最后历时近四年,才使“云纹铜禁”修复完成。
1984年9月,“云纹铜禁”终于以本来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修复之后,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通长124厘米、通宽683厘米、通高295厘米、重191斤,呈长方形的样子。
而在这么大的个头当中,是一层层的镂空纹饰。
特别是在中部有一个平面,平面周围及器身均以镂空、层层盘绕的云纹组成。
最后是器下有12个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怪兽作足。
器身四周附有12个口吐长舌、曲身卷尾、攀缘登壁的龙形怪兽为饰,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
“云纹铜禁”以失蜡工艺铸造,在器表之内,用四层粗细不同的铜梗加固支撑。
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失蜡工艺铸件。
“云纹铜禁”的出土,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南河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经专家们一致推举,“云纹铜禁”成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王长青父子俩经常忘记下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