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章罗塞塔碑

碑铭体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后来成为凋刻在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以及绘写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庄严字体,同时也是3种字体的总称。

其符号外形很像图画,但实际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

碑铭体是装饰性的正体,僧侣体是实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写经,这两种字体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

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形式。

既然认出来了,手中石板的来历很不简单,那么这种东西,又是怎么出现在国内?居然还被李天强买到手了?

要说起来,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也很偶然。

那是在三百多年前,好像是在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碑。

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

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字。

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着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

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

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而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

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那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

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

令人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

他想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

为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

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

“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

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

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