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千古一帝,统一华夏文字

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一些遣词造句,都差不多。

当时就有国内的语言专家,就是这么解释的。

比如:徙兹禾烰商,就可以解释为:刺入田地土壤内部估测阳气情况。

只要我们知道,祭祀是古代帝王亲自参与的重大事情,何等隆重的社稷活动?

在这种活动之中,怎么会有什么刺刺刺?

拿什么刺,刺地干什么哦!

什么先进的工具。可以探测到地下的阳气?

感觉这么解释不对,陈文哲也无奈。

就这样的翻译水平,还是古文字专家?

难怪西洋人不肯承认华夏有三千年以上的文明史,你们华夏人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大戴礼记·礼三本》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徧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用礼三本的观点,来分析青铜器铭文的祭祀内容,是不是有突破呢?

把这件国宝照亮,看看究竟是想向三千年后的我们说什么!

陈文哲不懂甲骨文,他只会看图识字。

看看那些伟大先人们留下的墨宝,都像是有某种含义的图形。

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千古一帝嬴政,和千古一相李斯,肯定是看懂的。

不然他们统一不了华夏文字,并留下了优美无比的篆书字体。

可是现在的国宝专家们,在拥有无比先进的互联网系统下,却在东拉西扯的把他们的成果,汉字凑拼成生硬洋泾浜。

甲骨文和金文,应该是建立在象形、会意基础上的。

很多都是图形字、组合字,一字含义不是单字能够代表的。

有的字应该拆分成两个字以上释放,才能准确反映本意。

有的字,可能由于书写铭刻的人不同、地域、时间不同,而结构笔画形状有变异。

也可能造成同一个形状的字符,在不同的场合器物,有不同的含义、读音。

也有可能少许变化结构、笔画的字符含义、读音相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