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和翻刻,是指因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而重刻的版本。
这种本因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极稀少已成为孤本,甚至根本就没有传下来,因此重刻本的价值不可低估。
但重刻本往往不止一种,时间有先后,质量也有优劣之分。
如秦《峄山碑》,传说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传。
杜甫尝言:“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则可见唐时已有摹本,可惜没能留传。
留传至今的只有宋淳化四年八月,郑文宝以南徐铉摹本。
这一份重刻于长安,以后以长安本为祖本转为摹刻的有绍兴、浦江、江宁、青社、蜀中、邹县等地。
其他还有曹全碑、史晨碑。
碑刻虽在,但因路远推拓不便,或因年代久远宇迹模湖缺损,碑商依旧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作翻刻本。
翻刻本大都仓促刻成,刻工又多不识字,笔画错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几乎毫无价值。
这类刻本乾隆、嘉庆以后,产生了石刻、木刻、灰漆、泥墙刻等很多种类。
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
因本轻利重翻刻便易,尽管较木石刻的更为粗劣,但流通上市的也最多。
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汉,大至四山摩崖,无所不有。
凋版一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也有拓十几份,版即损坏的。
因此初拓还能保证质量,到后来就面目全非了。
这些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应该是像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一样的作品。
有的假造者,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书写刻成,称为伪刻。
伪刻因为是没有根据地杜撰,还不如翻刻,毫无价值可言。
伪刻为了骗取人们的信任,往往谎称某月某地出土。
有的以拓片骗人,有的干脆连石刻一起出售。
如汉《营陵置礼碑》《张飞立马铭》《陶弘景墓志》等就是这类伪刻。
现在陈文哲手中拿的,就不是是汉碑的碑帖,这些都应该是假货。
但是,能别李天强收集到这里,肯定是有点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