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是他看不出什么差别,如果但看外表的油脂、釉色,他肯定认为这是一眼真!
可惜,对于像明成化三秋杯这样的珍品,肯定不能只看一部分,而且要看全部。
要不然,他也不会对着一只小碗的底足,研究半天。
底足、纹饰、釉色、胎质、造型等等,都看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继续鉴定,那就要看工艺,特别是名成化时期器物砂底,因为这里往往是呈褐黄色。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
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
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湖底”。
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器物底足墙较窄,足嵴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
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
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黄釉碗底足较直且较高,足墙较窄,足嵴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
这些特征在成化器上普遍存在,不说斗彩、五彩瓷,就说明成化青花瓷,也是有这些特征的。
流传到现在的一件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就是标准的米湖底。
到了这里,跟底足相关的特征,已经差不多都涉及到。
这些特征差不多有二十五种,最后一种就是款。
明成化瓷器的款识,还是很有标识意义的,因为它的特征很容易辨别,那就是标志性的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
这里要注意,整个成化朝,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
当然,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
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
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