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汝瓷如盘、碗、鼎等器物底足挂满釉,好似用釉将圈足包裹起来,而在圈足内部用支钉烧的一种方法。
烧制之时,除了温度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胎质之上。
胎质不同,在密度上也就不同。
钧瓷的气泡是密集型,而汝瓷的气泡是稀疏型。
因此,所谓“钧汝不分”一般是针对古瓷而言。
因为在当时,所烧制作品的色彩,没有多少的区别。
而如今的钧瓷和汝瓷,根据釉色的丰富和变化,就能加以识别。
而对于天青、天蓝、月白之类的釉色,如果你稍加细心,也会发现有很明显的不同。
认真研究起来,钧窑和汝窑的区别很多。
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但其中北宋官窑、哥窑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明确的窑址。
即使专业研究这方面知识的行内人,依然没法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
而传说中的柴窑,更是绝世罕见而无流传——那么在说钧窑和汝窑之前不得不提柴窑。
柴窑,不是指柴烧制成的窑,而是因为后周第二代皇帝叫柴荣。
一天骤雨初歇,天空青碧如洗,这位周世宗看这颜色极好。
于是就吩咐烧窑官说:“这雨过天晴的颜色我极喜欢,速速去给我做一个来,做不出来给你咔嚓了!”
雨过天晴云破色,这般颜色做将来。
后来推测是烧出来了,欧阳修曾经这样形容柴窑: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和柴窑天青色最接近的就是汝窑,为了达到记载中的烧制工艺高度,北宋时设窑汝州。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描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其它的容易懂,那“土脉滋媚”什么意思呢?
是指瓷器表面的光泽和光滑程度非常高,像上面刷了层油一样滋润。
而钧窑的特点,在于色彩华丽夺目。
碗身常见“蚯蚓走泥纹”,有呈现一色红,更是举世无双。
在整个以清雅审美为主的宋代,可以说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