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的相关新闻看下来,都能揣度出当年媒体的心理。
猎奇、从众、博眼球。
无论是恐怖作品提名,还是推理列表,都会出现《烛火之谜》的名字。
并且附带点评:“虽然故事本身简单,推理生硬,但是背后的血色才是它最为耐人寻味的地方。”
平庸作品,经历了血案就会在普通人心中封神。
网络发达之后更是如此。
任何提到恐怖、惊悚、悬疑、推理的帖子,都会骤然出现《烛火之谜》,刷新存在感,加强大众对这部背负惨案作品的印象。
翻完资料,若沧深深怀疑,他感受到的怨气与愤怒,不仅仅源于作者本身。
应当还有数十年的舆论风气,造就的独特磁场。
来路不明的吹捧,讳莫如深的畏惧,汇聚于《烛火之谜》这部作品上,承载了数以万计读者、观众的阴暗情绪。
以物寄灵,便成邪灵。
当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再是作者或者剧组能够控制的东西了。
《烛火之谜》的年代久远,凶手也都执行了死刑。
要想了解原委,还得靠官方的专题节目。
于是,欧执名从酒店外回来,就见到若沧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熟悉的配乐,熟悉的旁白。
解说员声音低沉磁性的说道:“根据黄某交代,他的作案工具是客厅里摆放的水果刀,最初他把水果刀拿在手里的目的,只是为了壮胆。”
大晚上的,欧执名听得精神一震,问道:“你在看什么?”
若沧头也没抬,回道:“《今日说法》。”
作者有话要说: 既然大家都觉得害怕,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不怕的办法。去我的wb,搜“跳大神”,当你完整看完那段视频,一定会和我一样露出唯物主义的凝视,成为小朋友的许多问号。
第29章
无论是什么重大要案, 感情纠葛, 上了《今日说法》,官方就会以最为理智的角度, 剖析凶案发生原因。
林家五条人命,算得上轰动一时的特大刑事案件。
凶手在逃四年后捉拿归案,其中警方遭遇的波折和付出的努力, 全都在专题节目里。
节目拍摄的时候, 办案刑警的年龄又涨一轮。
但是不妨碍他们条理清晰,目光如炬的说道:“黄某及其同伙, 确实是没有预谋的冲动作案。他们和林家没有矛盾,更没有接触,不存在外界传言的雇凶杀人或者寻衅报复。”
若沧对官方办案和记录, 有着绝对的信任。
他甚至还做了笔记, 写清了整个来龙去脉,以及林家五口的死亡情况。
他看得专注, 欧执名也不好打扰,只能跟着坐下来, 一起看林家案件始末。
残忍的凶杀案,在理性视角里,成为了犯罪研究案例。
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 最终归为一堆卷宗, 写满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
若沧看完节目,思维放空许久。
刑警们的遇到平静而客观,极力从理性角度澄清凶杀案的真相, 依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可怕,与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