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武夫

江南塞北 去时风止 1166 字 3个月前

“我不在乎,可杨家在乎啊...”

徐瑾辰沉默了,身旁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的确有一种老成持重的气态。就那自己来说,自己十六岁的时候,那次出门溜圈不是鲜衣怒马的?怎么威武怎么来。可杨孟君呢?却是如此的虚怀若谷,宠辱不惊。当初面对自己那般羞辱还能淡然以对,丝毫不见怒气,如今却又更进一筹。徐瑾辰心里很清楚,这根本不是杨孟君的本性,君不见当初重阳宴上杨孟君尽显身为杨家之人的狂傲?如今的杨孟君却能忍不能忍之事,一切皆以大局为重,这种心态,虽然只有十六岁,可却已经有了身为一军统帅的思维。

善战者,有几个不是善忍者?

徐瑾辰举目眺望熙熙攘攘的古阳广场,轻出了口气,“你能明白就好。”

杨孟君翻了翻白眼,“不明白还能让你教我?我身边可有个七日后的金科状元呢,怎么也轮不到你吧?

东方玄机闻言轻咳一声,“你俩聊就行,别扯上我。”

“哈哈,东方兄果然和杨孟君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明哲保身的路数一套一套的,让人目不暇接啊。”

杨孟君听着徐瑾辰的指桑骂槐,略显少年心性的轻哼一声,持杖的右手缓缓扭动,目光深邃。

参加武举的士子明显要少许多,满打满算也不过几千人而已。江南道崇尚文风,对士子习武也是颇为不齿,而这些参加武举的士子,基本全是平民出身,少有锦衣华服者。

武举始创于大唐中期,也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候,起因便是当时杨家扬威军一战平漠北,把辽国南帐王庭一举赶是至草原最北方,那一战虽然鲜血染红了黄沙,两国死伤百万甲士,但最终还是大唐赢了,杨家赢了。也正是因为损失惨重,中层将领基本死伤殆尽,那一代的杨家镇国公回朝后便提议皇帝陛下开创

武人科举,以此来充实北境边军。皇帝当然欣然应允,非但没有因为扬威军损失惨重而鸟尽弓藏,甚至把原本八万人编制的扬威军营号扩建至十万人,更搭配了二十万辅兵。

没有杨家便没有李唐盛世,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杨家不仅替李氏一族守住了大好河山,也给中原百姓带来三百年太平,更重要的是,杨家的存在,使大唐国威远扬四方,唐人莫不以唐人的身份而骄傲,这也是五王明目张胆的叛乱后时隔十年才称帝立国的原因,三百年的光辉荣耀,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

当日西蜀庙堂就立国一事召开朝会后,孔昭便写下了一篇《谏君书》,其中有一句话是“十年的时间,王侯将相转过来了弯,可平民百姓并没有,臣由衷谨言陛下三思而后行。”可惜的是,这个天下五国首相的丹书铁契并没有使蜀帝有所转变,依旧自立称帝。

文臣死于庙堂,武将死于沙场,各自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