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了小辫、蓄了胡渣的康时抬眼看看他,伸手,轻轻一握,没吭声。

汪洋维持微笑,道:“我之前看过您的照片展,在荀文路那边。”

康时收回的目光一顿,重新抬眼,这次换成审视,在汪洋脸上缓缓地逡巡着。

过了会儿,康时放下手里的相机:“你看过那个展?不容易,那个展开了三天,就没几个人进门。”

汪洋心知康时不信,觉得他是临时在网上搜的消息、特意拿这个话题过来套近乎。

汪洋:“‘大自然’主题,山林拍摄,看得出来,康老师很喜欢动物。”

康时忽然觉得有点意思,问汪洋:“最喜欢哪张?”

汪洋:“飞鸟部分的展览,自由。”

而飞鸟部分的主题正是天空与自由。

看来他真去看了。

康时点点头,神色稍霁,又问汪洋:“喜欢看展览?”

汪洋:“不瞒您说,主要是因为票价便宜。”

康时哈哈一声,并不介意,因为确实便宜。

康时和汪洋聊了起来:“还看过什么展?”

……

当天的拍摄很顺利。

原因并不在汪洋能破例和康时聊得来,而在于无论康时提什么要求,汪洋都能很快进入状态、给康时镜头前的反馈。

给旁人的感觉,康时认真,汪洋比康时还要认真,且非常专业,根本不像第一次拍杂志。

不仅如此,汪洋也不像其他艺人那么多事儿,一会儿要休息,一会儿要让人去买咖啡。

高效的拍摄完,全场人的心情都很美妙:要每次都能遇到这样的艺人,谁还能不爱摄影棚和工作?

收工,康时和汪洋互加了微信。

康时问汪洋:“后面有其他行程吗,没有的话可以出来一起吃个饭。”

汪洋:“我后天的飞机回剧组。”

康时点头,利索道:“那就明天,吃个饭,或者一起喝个咖啡?”

又翻了翻手机:“刚好,明天有个画展,一起吧。”

站在一旁的罗辉:嗯嗯?这就安排上了?

汪洋点头:“刚好我明天休息,没有工作。”

康时收了手机:“那就明天见,到时候联系。”

汪洋:“好。”

回去的路上,汪洋看着罗辉拍的在摄影棚的视频,剪辑了一部分,保存好,打算等杂志上的时候再发布。

罗辉问他:“你明天真去和那位康老师看展?”

汪洋拿起咖啡喝了一口:“嗯。”是啊,反正有时间。

罗辉冲他伸出大拇指,这交友效率,高。

另一边,康时从当天拍的一堆汪洋的照片里,挑了一张他确认杂志社不会用、且又有意境的,略微虚化模糊后发上了自己的朋友圈。

——这样的朋友圈他每天都在发,没什么稀奇的,反正三天可见,朋友圈又多是熟人,他也不怕谁给他把照片抠走。

忽然,一个金桔盆景+黑猫的头像跳了出来。

【拍的谁?】

康时:客户,暂时保密。

对面一个电话拨了过来。

康时觉得奇了,接通后率先道:“靳总,你不日理万机地在公司签你的文件,给我打什么电话?”

靳锋还是刚刚微信上那句:“拍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