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就站在门口,看着议政厅内打的不可开交。
他就这样看着,倚在门框,左手拿着羽扇,右手握着梁俊亲笔所写支票。
脑子里回想起刚刚在太子书房之中,梁俊说的话。
梁俊从来没有给他,或者说给他的智囊团们那么严肃的说过话。
他一直在想梁俊今天这一整天的表现。
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
自刘文静为梁俊效力之后,梁俊整体表现来说,绝对是当世值得效忠的主公。
但敏感的刘文静却从与梁俊日常接触里察觉到一丝十分微妙的不和谐。
这种不和谐自从王易杀了皇帝加入东宫以来,愈发的强烈。
直到今天,刘文静才确定,这种感觉不是自己胡思乱想,而是现实存在的。
当初梁俊收留王易的时候,整个东宫文官阶层全都反对。
尤其是东宫文官之首苏信,更是旗帜鲜明的上书梁俊,王易必须死。
可一项对东宫文官的意见十分重视的梁俊却异常坚定的告诉所有人,王易不仅不能死,还得成为雍州布思衙门的司长。
这个决定让梁俊和东宫文官之间原本十分和谐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刘文静作为东宫首席谋主,梁俊阵营里二号人物,虽然没有公开站在苏信这边,但却也没有为梁俊力保王易说话。
这个态度说是中立,实际上就是告诉梁俊,他也不赞成收留王易。
苏信给梁俊的理由很简单,不管皇帝是不是原来的皇帝,也不管把弑君的罪名安在了梁羽的身上。
王易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掉的皇帝。
这个时候,局势混乱,东宫说皇帝之死是军机处的锅,军机处说是太子谋朝篡位,大逆不道弑君杀父。
双方互相攀咬,都想把皇帝之死这事搅混了。
可一旦双方的对立消失,矛盾不再像之前那样尖锐,势必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皇帝是怎么死的。
只有这样,后继之君才能服众。
而王易杀皇帝之事,想要颠倒黑白根本不可能。
等到那个时候,天下人都知道梁老三是王易杀的,而王易又是太子麾下的布思衙门司长。
这不是将把柄递给别人么?
太子就算扫清六合,一统天下,这皇位也坐不稳。
所以王易必须死,而且要五马分尸,千刀万剐才行。
苏信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他身为太子的臣子,做事必须要以梁俊为主。
这种对梁俊未来之路有重大隐患的因素,必须在还没有爆发之前彻底铲除。
刘文静也是这样的想法,整个东宫文官团体全都认为除掉王易迫在眉睫。
可梁俊偏偏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苏信杀掉王易的意见。
连刘文静说给皇帝举行葬礼的建议都没有采纳。
可怜的梁老三,一代君王,最后被梁俊一把火烧了,随便埋在了长安附近的田地里,美其名曰废物利用。
太子的这些操作,在这些官员眼里,简直就是没有脑子的二笔才能干出来的事。
原本以为梁俊夺得了长安,中兴大炎朝的时机来了,可谁能想到梁俊会干出这种让东宫十分被动的事来。
苏信等人万般无奈,先帝都成灰了,再说那么多还有什么用?
只能把不满咽回去,继续投入建设雍州和长安的事业之中。
可谁成想,大家伙正干的起劲呢。
太子爷又要和联军决裂,解散他花费无数心思和精力、武力组成的穿越者联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不用多说,谁都明白。
现在长安的形式一片大好,梁俊成为了众人盟主,大家齐心协力打梁植,多好的势头。
可偏偏他又不干了,非得和这帮人决裂。
整个东宫上下的文官听了这个消息,全都炸了锅了。
苏信更是从床上爬起来,披着一件官服,鞋子都没穿过就跑到了东宫来。
谁也不知道太子到底又要干什么,东宫文武百官全都堵在梁俊的书房劝谏。
刘文静从太子书房之中出来的时候,还有不少官员询问赶来,加入劝谏的队伍。
眼见得此时已经到了凌晨时分,再过几个时辰天就要亮了。
没想到天子书房那乱成一团,议政厅内比书房还要热闹。
“多事之秋啊。”
刘文静叹了口气,眼睁睁的看着刘秀把左典一张英俊的脸打成猪头,摇了摇头,伸出手示意身后的骁骑卫上前把二人拉开。
刘秀这一顿胖揍,可是出了大气。
打从他进了长安,知道左典的身份之后,老是觉得自己背后有双眼睛盯着。
刚刚宋江说书的时候,左典趁着大家伙听的聚精会神,居然想躲到自己身后,用匕首给自己来个出其不意。
刘秀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王莽小儿,老子不来找你,你反倒是主动送上门。
当真我人生地不熟,在这长安城里不敢杀人不成?
再者来说,刘秀也能体会到左典对自己到底有多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