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河北平定,天下一统

二人开启城门,刘备掩军杀入,袁尚抵挡不住,全军溃败,又朝北方逃遁。

刘备得胜之后,一面叫张辽追击,一面回军邺城,让士兵挑着袁尚衣物招降城上士兵。

审配见状,直将士兵斩杀,城内见之皆怨其人,又有辛毗其人,本为辛评之弟。

昔日辛评逃遁之时,辛毗并未逃遁,此时见城内粮草已尽,士吏相食,便劝审配献降。

结果审配一听,便以其有通敌之意,推下便斩,幸得其侄审荣劝解,方才止住。

但经此一事,辛毗已怨审配,便劝审荣率众而降,审荣应之,先以书射下城外,次日开门献降。

刘备得书之后,便令麾下准备,至于次日令兵马杀入城内,一举夺取了邺城。

待得审配被俘,刘备闻之是否献降,审配连答不降,刘备本欲留之,秦瑱却道:

“此人愚忠,粮尽尚且不降,害得不知多少百姓易子相食,岂可留之?”

“当斩之以正人心,不然来日皆类此人,我军不知还要枉死多少士卒!”

他一劝解,众人皆劝,刘备也知审配难用,索性令人将其斩之,悬于城门之上。

随着邺城陷落,冀州已再无大股兵马抵御,刘备分兵三路而进,相继夺取了赵国、常山国、清河国、安平国。

同一时间,袁谭见袁尚败走中山国,便率军劫掠安平、清河等地,却与臧霸遭遇,大败遁走。

至此,田丰心知袁尚断难取胜,于是让其尝试联合袁熙、袁谭共抗刘备。

袁尚依其言,以逢纪前去说服自己兄弟,然则郭图早与逢纪有怨,见其前来,岂会放之离去?

他对袁谭谏言道:“如今刘备前来,大敌乃是袁尚,今若助之,刘备必要责难!”

“不若先助刘备灭亡袁尚,假意服从,来日联合乌桓、鲜卑等进军,便可收服河北四州。”

袁谭一听,自觉此言有理,又怕刘备不会相信,郭图随之又建议道:

“正巧袁尚遣逢纪前来,杀之献与刘备,刘备见之,定会感念我军心诚!”

袁谭从其言,随之将逢纪斩了,又将头颅送到了刘备军中,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刘备见状,自是欣喜,还道只需灭尽袁尚便可一统,但秦瑱却对其言道:

“袁谭其子狡黠,岂会降之,必是欲借我军之手先败袁尚,来日寻机南下!”

“既是其人已不顾兄弟之前,可遣使将此人头颅送归袁尚,又看袁尚如何处置!”

刘备听罢,又遣使将逢纪的头颅抵还袁尚,眼见逢纪被杀,袁尚自是痛哭流涕,又问刘备使者之言,便找田丰、张郃道:

“而今吾本欲联合兄弟共抗刘备,如今彼等不顾兄弟之情,吾又当如是?”

到了现在,实则田丰张郃已是回天无力,他们不像审配那么死忠,也不像逢纪、郭图那般奸诈。

秦瑱让刘备送来逢纪的人头,实际上就是告诉他们,现在要么投降,要么受死。

因为主动权已经握在了刘备之手,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会被刘备击败。

所以田丰在长叹一阵之后,说了一句“为今之计,只有降之”,一语说罢,其人扶杖而去,不知所踪。

张郃自也劝袁尚投降,袁尚见得麾下文武皆如此,只得发信刘备献上降表。

刘备见得降表,心知大患仅有袁谭等人,便率兵朝着袁谭老家南皮行来。

至于七月,兵马抵达南皮,联合臧霸等共计十余万大军将南皮包围其中。

袁谭无奈,准备献降,便以辛评入刘备帐内献降,刘备见袁谭欲降,自不能诀,娄圭却开口道;

“袁谭狡黠,反复无常,如今降之,来日必反,可使其散尽兵马孤身来降!”

刘备依照此言回复辛评,让其返回答复,可袁谭一听此言,便是指着辛评大怒道:

“汝弟已仕刘备,其若受降,何须吾散兵马,乃欲助刘备诓吾出城擒杀耶?”

辛评闻之气满填胸,昏绝于地,袁谭令人将其架出,辛评便气绝而亡,袁谭正悔恨,郭图却道:

“如今之计,刘备善待百姓,可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其决一死战。”

袁谭依此言,当夜驱南皮百姓,皆执刀枪听令,及至天明,大开四门,百姓在前,他领军在后,直至刘备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