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亩地的农活一起做,全村人都雇来也不够用啊,再说村里人还有自己买的荒地要开耕。也只有请周围的人帮忙了。
纪彬基本上宅子跟田地两个方向跑,而且宅子在南边,田地在北边,为了省力他干脆骑马来回。他是方便了,把村里人馋得不行,有马可真好啊!来回都不用走路了!
等今年他们挣够钱了,也要买一匹!当然了不少买马,买牛或者驴也都行。马儿买不起,总能买点便宜的话。以后他们出门的时候,也不用走路了!
日子过得飞快,纪彬原以为焦十一他们会在四月十五来纪滦村。谁知道在四月初九那天,就听到牛车的声音。纪彬往外一看,就见焦十一跟焦十五过来了。
竟然不是周家人送他们过来?
要知道去年的时候,还是宿勤郡周家派人接送,还有护卫在身边,唯恐种棉的事被旁人学了。
今年怎么是自己雇的牛车?
纪彬先把钱给付了,然后让人带着车夫先去客舍休息,自己则带着焦十一焦十五到自己家中。正好柴力不在,他俩可以睡客房里面。
纪彬问道∶"今年怎么来的这样早?周家人没送你们吗?"
焦十一摇头,他去年就在宿勤郡做事,当时除了周家之外,还有四家种棉的,一共赚了九于两银子。
今年情况有变,只有周家跟纪彬在请他们,其他人家估计是嫌他收费贵?又或者把手艺学到了,所以干脆不找师傅带,都准备自己种棉。
毕竟说是新东西,但种田这种东西,找个老农在旁边学个一年,基本上都掌握了。现在让纪老爹自己种,那也是没问题的。各家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
就连周家看人也看得不紧了,今年倒是直接给了焦十一九千两银子,不跟去年那样抠抠索索,这是真的赚到钱。
给了钱之后,焦十一自然去田地里转转,发现周家确实把技术学得很好,需要指点的地方也不多。
所以跟周家商量,他带着焦十五提前离开。
这离开,肯定是到纪彬家里。
要是在去年,周家肯定不放人,可今年却不同,技术有了种子有了,强压着人也没意思。于是又给了路费送两人过来。只是车接车送?那是没有的。
焦十一小声道∶"现在周家管事的,不再是周小公子了,我瞧周家做事没有去年有规矩。
焦十五头一次来宿勤郡,对这种事没有话语权,只是听八卦而已。
纪彬挑眉。
那周小公子他记得,之前还有段渊源。而且这人虽然体弱,但足智多谋,人聪明得不行。现在竟然被周家内斗下去?
如果上来的人不如周小公子,只怕要内耗完了吧。果然每个家族衰败,都是有原因的。
不过跟纪彬到底没多少关系,焦十一焦十五他们过来,他很欢迎。
因为明面上是请他来教种棉的事,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也就是他们老生常谈的,种棉书。
这本书从年中提起,年末又因为书的事去了趟京城,见过了太子。
反正纪彬的想法不知道,焦家人显然对著书的事更加热切,毕竟这书还得到了太子指点。若是能做出来,那他们?
特别是焦家主,他对太子的敬佩之情足够让他更有动力。
其实纪林理解这种情感。
在古代,皇家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
太子更是万中无一,能受到他的指点,对普通人都是莫大鼓舞。
如今焦十一过来是掩人耳目,让大家以为他只是跟纪彬交好,特意来指点种棉花。焦十五却是计划中的重中之重,他作为焦家培养的下一代接班人,也是读书最好的人。送他出汴京,一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这也是太子提醒过的。二是让他跟着纪彬一起主导著书的事,也能让焦十五多加锻炼。
所以两人到了纪滦村,那定然是常住的。
不过纪彬问道∶"你们家人呢?他们不跟着出来吗?"
焦十一摇头∶"今年事情变动有些大,其他十四个焦家人又被分到其他门户里,都是去年没种过棉花的,所以他们抽不开身。"
纪彬懂了,之前种棉花的那些人家,基本都不再需要指点。所以换人家了。
也就是说,今年种棉的人家至少会增加一倍。
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多少是禹王的人,又有多少是太子的人。估计那边的争斗会精彩纷呈。
焦十一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焦家人知道太子来过,知道禹王太子争斗的,也就是焦家主,焦老二,焦十五。
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知道得越少,对他们来说越好。
等焦十五跟纪彬单独相处的时候,焦十五飞快说了他知道的事。
汴京里面,禹王跟太子的争权自然还在进行。
自从谢阁老被贬之后,太子一派士气大减,可在二月份的时候,禹王的属臣被发现利用棉花夺利,逼迫其他地方种棉农人涨价。
发现有农人卖低价棉,就把人家的棉花一把火烧了。经查证,被烧的棉花至少万斤。
都是因为那些棉花真的卖不到五千文的高价,农人们想趁着年前卖完,压到了两千文。谁料一被发现,就会被人恶意烧棉。弄的好几户人家,全都是家破人亡。
这些人家上京告御状,也被禹王的人拦着。还好太子发现异常,从中调查。这才让事情真相大白。
此事一出,朝堂震怒。
从来只见过逼人降价的,什么时候见过逼人涨价?
再说涨价了,棉农们也卖不出去啊,不是都有你们的人脉手段。
众人都明白,禹王的人就是怕其他人的棉花降价,他们的棉花就卖不上价格了。
至于别人能不能卖不出去?那管他们屁事,他们已经赚了千万两金子,你们死不死,关老爷们什么事。
也确实有人在这里面丧命,事情才闹大。
太子查清此事,还了他们清白。
可也因为查这件事,那些卖高价棉花的人家都被——揭发,朝野骂声一片。这些人家虽说早就是禹王的人,可对太子的恨意再次加深。
更过分的是,太子竟然趁这个机会,趁机提出议棉价的文书,里面说清了棉花的重要性,还说了焦氏棉出世的重要性。
里面列举了棉花都可在什么地方种植,并写清楚前景,想要鼓励百姓种棉,等到冬天御寒。还会在每年八月调查全国种棉数量,因地方制价,当地官府控制棉花价格,汴京这边监督,若是定价太高汴京会有处罚,定价太低不准售卖。
也就是说,那些种棉的人,再也不能像去年那般硬生生抬价,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纪彬听到这里,心里忍不住感叹,他原以为棉价混固的过程还要持续几年,没想到只乱了一年,这议棉价的文书一出,条例一改。
那些想利用棉花获取暴利的人就不存在了,还保证了他们头一茬卖棉花的利润。
太子也是明白的,他们头一批卖棉花的,瞄准的市场就是有钱人,毕竟量少新鲜,有钱人不在乎。
可大批棉花宁愿烧了也不卖给穷人,甚至烧了别人的棉花也不降价,这就没道理了。
真正推行下来还有难度,可这个速度已经让纪彬心里感叹,怪不得谢阁老身陷险境,还是觉得太子值得追随。
都是有原因的。
而这件事,对焦家人来讲,则是恨不得以头抢地跪拜太子。
因为文书里写了。焦氏棉。焦氏棉啊!
他们辛辛苦苦研究棉花,终于被封上了自家的姓!
原本他们以为,这种棉的技术普及之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们。可现在呢?如果文书一经过推行,世人都会知道焦氏棉的由来!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对焦家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庇佑的光环!
旁的地方不知道,可比汴京城里,焦氏棉已经响彻各个茶馆。只要经过时间推移,这个称号迟早在整个南军国流行。
所以焦家主简直热泪盈眶,然后把焦十五送过来赶紧写书!他们要写书!然后送给太子殿下!让太子殿下做这件功绩!
是的,这就是焦家主送焦十五过来的原因。
焦十五就在纪滦村住着,这里偏远安全,再有纪彬在,自然是没问题。
然后去南军国各地种棉的焦家人,会把每个月收集的本地棉花信息,找当地画工书生画的棉花枝干病虫害等等,也都寄过来。
让焦十五整理,然后请纪彬帮忙书写规整。
按照焦家主的想法,他现在年底前把书写好,献给太子殿下。
明明他只见过太子一面,但太子却用呈给圣人的文书里写了焦氏棉三个字。足以让焦家甘倒涂地,足以让焦家人呕心沥血,全力写成此书。
方才焦十一没说这事,只是一问他不知道太子跟焦家主他们有次私下的会面。
按照焦家主跟纪彬猜测。
太子的文书里能把棉花的事写得那样详尽,估计就是那日看了种棉书之后,又跟焦家人,纪彬聊天后得出的结论。
而太子则用焦氏棉三个字来回报他们。
至于纪彬确实没有特意提起,假装无意提起也就罢了,专门提起只会给纪彬招来祸事。
可纪彬不知道为什么。
他却本能愿意相信这个太子,还是把他做的事记在心里,只是还没找到机会像回报焦家人一样回报他
完蛋,这就是太子的魅力吗。
不过是见了一面,他就能对太子有这么深的滤镜。
太子见焦家人跟他的事时候,甚至都没说过让他们相信太子,效忠太子的话。可人心已经在慢慢偏了。
纪彬扶额,他还在感慨焦家主加急著书,自己不是也把谢阁老救出来了。差不多差不多。他们都差不多。
既然两人是长期住,那还是安排到客舍里比较好。
私塾旁边的客舍两间房一个院,如今又住进去焦家两兄弟,简直是从来都没有空闲的时候。他家的客舍使用率可以说极高了。
估计等他家宅子建好,这房子才够用吧。没办法,有朋自远方来,肯定要招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