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 88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6540 字 5个月前

以前都在春安城交易,是因为这里方便。现在不方便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小吏表情遗憾,但还是开始算钱。

这些货物一共价值两千三百两,也就是要收入城费一百一十五两银子。不仅有这些钱,还有车队上每个人两文钱的入城费。

这个价格一出,周围人都对纪彬投来同情的目光。一个月就要损失一百一十五两?这对多少人来说都是巨款啊。

他们家一个月就要给这么多,那以后呢?看着他就觉得心疼。

纪彬早就算过这笔账,并不迟疑,直接交钱。小吏都被纪彬的利落惊呆了。

最近刚开始收费,多少人都是磨磨唧唧不肯给,有些十几文钱都要讨价还价,所以进城速度越来越慢,但这人也太爽快了吧。

不愧是榜上有名的富户。

是的,他们这些收出入城费的小吏手中,是有个排行榜的,谁家钱多,那都心里有数。之前有人把纪彬家刺绣坊跟酿酒坊列出来的时候,他还不信。现在是真信了。

等等,他家既有酿酒坊,还有个刺绣坊?

眼看门口兵士就要放行,小吏立刻拦住∶"不对,你们车后面的箱子里是什么?莫不是私带了货物?想要瞒着我们偷偷进城?"

他指的箱子,自然就是专门放刺绣的箱子。

提到这个之后,后面荆高庄的车队也紧张起来。

对他们来说,此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了,若是刺绣可以不用交入城费用,那他们织布坊自然也不用交。

就在荆高庄的人紧张的时候,纪彬笑着道∶"里面不过是一些刺绣,按照南军国律例及圣人发下来的文书,农桑一类不收税费。"

说着,纪彬把其中一个刺绣箱子打开,最上面恭敬地放着一块绸缎,这绸缎柔软光滑,一看就是难得的好料子。

绸缎打开,里面则是一封老旧的文书,是永义五年下发,也就是十二年前的文书。还是纪彬托王知县在县衙文书里找出来,秘密给他的。

这文书是从汴京发出,盖着皇上的玉玺,下发到南军国各地,十二年前很多地方都有张贴,但不认真保存,还真找不到。

毕竟时间确实久了。

纪彬还特意在众人面前用帕子擦了擦手,这才轻巧打开,让众人看着文书上的字迹跟印章。多亏皇家文书的纸张不同,这么久了,上面的自己还是清晰可见,纸张也是完好无损。

纪彬又道∶"承蒙圣人隆恩,让我等农户可以以农桑安身立命,南军国有这样的圣人,是等草民之福。"

这话声音高昂,饱含感激,一时间噎得小吏说不出话。

他能怎么说。

能讲你必须交刺绣的入城费吗?

若是这么一说,先把他拿下的,肯定是周围的兵士。冒犯圣人的结果,谁不知晓?

连谢阁老都不能免罪,何况他们这些不入流的小官?

眼前这人,怎么那么会扯皮?但这话说得又挑不出毛病啊。

纪彬让众人看完文书,又把圣人的文书认真收起来交给引娘,引娘也是小心翼翼,外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夫妻俩个都对圣人恭敬得很。

等收好文书,纪彬才道∶"无论是刺绣织布,还是粮食米面,又或者瓜果鲜蔬,野果浆果,都是农桑。圣人特意免除我等其中税费,实在是隆恩厚重,倒不是故意欺瞒诸位。"

纪彬这边说着,后面队伍不少人都在狂喜。

等等!

他们带到春安城卖的蔬菜,也是农产品啊!也不用交入城费吧?!还有来卖鸡鸭的,甚至卖鱼虾的,全都在算账。

纪彬没想到后面竟然有些轰动,都是因为他这份文书的出现。

不过想想也是,农家人能有什么真正的货物,全都是自家种的自家养的,利润薄不说,这跟商业都扯不上关系。

规模都达不到商业的标准。

那小吏已经蒙了,正好赶上来换值的人,一听这事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若是强行收,那就是跟圣人作对。这谁担当得起。

不收的话,这一排的农桑产品,岂不是都不能收?

先前的小吏忍不住道∶"我原以为你是个愿意乖乖付钱的,没想到也在偷偷藏东西,这样是会被罚款的!"

毕竟给酒钱的时候,纪彬掏得可太利落了,半点还价都没有。

到了刺绣这,也不跟他起争执,甚至还是客客气气的,让他连个发作的由头都找不到。但把圣人搬出来,这就可以了啊!还起什么争执!

城门口的队伍都看向这几个小吏,只等着他们商量出结果,陈乙则在队伍后面起哄∶"快点吧,已经耽误好久了。"

"以前进城都没这么慢。"

陈乙这么一开口,后面不少人都开始问。"对啊,圣人都说不收钱,你们要违背圣人吗?""让我们进城吧,不然一天又耽搁了。"

这些话越说越多,还没等来春安城现在主管税收的主簿,小吏们就只好放行。让他们快快通过。

毕竟那么多人真在城门口闹起来,他们担当不起。

不过纪彬他们车队离开,后面的就是荆高庄车队。

这上面都是绫罗绸缎,还有各种蚕丝,价值不比纪彬他们车上的东西便宜。可刺绣都放过了,这些东西也不能收钱啊。

小吏们都有些急眼,又是几百两银子啊!就这么没了!

但接下来一车车一筐筐东西,还是收不了钱,农产品,农产品,怎么又是农产品!

不仅是后面的不能收费,已经进城来的麦农也找过来,方才他带了车麦子,也是收钱的,能不能退回来啊。

毕竟他不知道不用交入城费的。

这怎么可能,没收到的钱已经让小吏们很难受了,还会从口袋里再把钱掏回去?自然不会啊,那麦农被大骂一顿,让他赶紧滚蛋。

城门口这场小风波,看似小,但却隐隐改变了很多东西。

终于进了春安城的纪滦村车队,还有荆高庄车队,此时都是不知所措。

主要是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本来以为车上的东西都要收费,但是纪彬家的刺绣箱子却没打开。

纪滦村车队的车夫老薛还以为纪彬是真的想隐瞒,被小吏揭穿的时候,还以为又要出笔银子,又或者要起争执。

可没想到就这么过去了?!

荆高庄那边知道内情的人也不多,毕竟这种事不好大肆宣扬,要是让春安城这边知道了,说不定还有应对的方法。

所以也只有荆姐,她身边的女孩子,以及两个堂哥知道。

基本上两边都是车队的人迷茫,东家们心里有数。

方才引娘的心都提起来了,唯独纪彬还是笑着说话,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风轻云淡。里面没有计谋计策,一切都是按规矩办事。

主要是纪彬给人这种感觉太强烈了,这才让人放松警惕。

再有后面陈乙起哄,那小吏本就是个小官,心里不稳,又怕冲撞圣人。

普通百姓不知道也就算了,他们可是知道谢阁老的事!还有春安城前刺史的事!对圣人有多畏惧,那就对文书有多尊敬。

如果换了个长时间没有圣人余威的城镇,估计也没这效果,说的就是隔壁兴华府。因地制宜,这话永远都没错。

还有引娘在旁边配合得也好,两人态度坦然,落落大方,无形给人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

不仅是纪彬引娘,后面的荆高庄荆姐,看起来也很自然。

在小吏要收钱的时候,面色严肃地指了指自家货物∶"全都是丝制品,在邑伊县我们都不怎么交税。"

说完,付了自家车队的人头钱,让荆高庄车夫赶车进城。这动作都让人没反应过来。

只能说人生一世全靠演技。

不管他们心里再怎么紧张,此时表现的,那都是泰然自若。

当然,最淡定的还是纪彬引娘,两人这会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荆姐瞧着,就知道他们两个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成就。

等着陈乙跟他们集合之后,这收费后第一次进城也就结束了。看似平平,却是他们精心计划的结果。

纪彬笑∶"以后成了习惯,就会好很多。"

"再说如今正在风口浪尖,没人敢直接违抗圣人的命令。"

虽说这风口浪尖让很多人不理解,可引娘却反应过来。她在纪彬身边,自然是知道许多人不知晓的事。

不论是谢阁老的事,还是新刺史韦宏是禹王的人,都不敢在这种时候,公然对抗圣人。前车之鉴这种情况,是真的很可怕。

荆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没记错的话,她家长辈荆夫子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不太确定。等回去之后,再跟荆夫子说一下,应该就会明白纪彬的意思。

两个车队就此分开,各自去忙。

但纪滦村跟荆高庄明显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毕章两边都是被春安城捋羊毛的存在。

可两边明显全都松口气,以后虽然还要交入城的人头费,但好歹一次一百多两不用付了。只是纪彬这边的酒钱,那也是没办法。

对于酒这个东西,其实纪彬心里明白,如今不收重税也是年份好,收成好,赶上好时候了。像酒这种,如果他是户部尚书,肯定立刻加税好吧,真正的农产品可以不要税,小工坊也能宽容点,但酒不同。

如果有天灾人祸,酒坊的税收肯定增加,这点早就在纪彬的接受范围之内。不过那也是正经向朝廷交钱,而不是给一个敛财的新刺史。

纪彬引娘他们带着车队去自己在春安城的杂货店,引娘安慰道∶"这也算花钱免灾,再说,也就是少挣。"

后一句引娘低声说的,把纪彬逗得纪彬真正笑出来∶"嗯,少挣钱而已,咱们家小东家算得很对。"

平日都是引娘管事,如今这么一调侃,倒是让她不好意思。

纪彬悠悠道∶"这人也收不了几天的入城费了。"

如果太子整治棉花的事猜测是真,那这位叫韦宏的刺史,定然坐不稳这个位置,很快就会离开春安城。

当然这是纪彬的精清测,具体的,还要看注京面跟宿勤棉的价格是不是夸张到离谱。

到了自家铺子,那就跟回家一样。

铺子里的账房徐杰,护院鲁石,还有伙计纪一飞,三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因为出入城收费的事,让他们心里都没底。说不定这个铺子都要关了?

其中最忧心的反而是徐杰,他有些不好意思说,但他同隔壁街角卖糖水家的女儿互生情愫,最关键的是,她家爹娘也看他顺眼。

若春安城的铺子突然关闭,只怕他要离开这了。

一想到这,一向稳重的徐杰都坐不住,反而是三人中最忧心的。

知道东家写信过来,让他们安心照看店铺,没事的时候可以关门出去转转,反正他家铺子都是熟客,基本不做过路客人的生意。

反正是不要着急,东家很快就会过来,这个店也会继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