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春安城新刺史一样,新刺史以前管粮草的,管得实在厌烦,所以被调过来十分高兴。可他不知道,其实自己调过来刺史之后,还是要管粮草一样。
这位新知县程锴以为自己是来当知县,其实是太子那边做了打仗的准备。
谢阁老想了想道∶"应该还是要看兴华府的情况,而且程锴这人善战,不善谋略。如果真的打起来,还会再派将军过来。"
到时候派的就是大将了,让程锴过来,就是打头阵而已。谢阁老最了解这些事,细细给纪彬分析了下。
不过分析到最后,纪彬发现,让程锴跟油滑的侯天银来,不仅是看护住兴华府不出乱子。更是看护住纪滦村。准确说是看护住谢阁老。
万一谢阁老在此地的消息走漏风声,这二人都是能遮掩的。
等纪彬说出这里,惊讶道∶"那谢兄弟过来,只怕是故意为之。"
谢阁老都愣了下。随后反应过来。是了。
这就是说,谢建宝不是刚刚他们以为的偷偷跑出来,应该是他以为自己是偷跑出来,其实是谢谢阁老大儿子谢大人故意的。
虽说是春闱之年,但谢大人还是眶骗小儿子,真是个好父亲啊。纪彬哭笑不得,之前谢家一直没出现,估计是被看得太牢。如今禹王刚一倒台,就把儿子扔出来,确定了,是亲父子。
谢阁老写信的时候也一脸无奈。但纪彬的敏锐,总是能超过他的想象啊。
可惜这样的人物,竟然不想做官。
谢阁老看着纪彬离开的背影,微微摇头,此人若是能辅佐太子殿下,那他们的大事岂有不成之理?
纪彬去一趟邑伊县,算是收获颇丰。
对周围局势更有了解,做起事也会胸有成竹。比如说,现在的邑伊县,乃至春安城就很安全。而且来的人都是太子欣赏的。估计最近一段时间肯定不会作妖。
像韦宏那样的刺史,他是再也不想见了。
接下来的时间,安心等着圣人恩赏,再等着梁家二女儿把作坊开起来,一切就会走上正轨。
纪彬这边是悠闲了。
可全天下都在为种棉书疯狂。这一点也不夸张。
这可是种棉书啊!
那么昂贵的棉花,似乎马上就要变得垂手可得,能种棉花地的点,无数人着急开荒,说什么都要买到棉花,而且今年的棉花种子价格会特别便宜,谁让这是官府定价!
谁要卖高价,那可是会被追究责任的。想想去年卖高价棉的人,如今是什么下场。之前的威慑历历在目,没人敢顶风作案。
要是卖了高价,再被举报,那受刑或者流放,总要选一个。哪个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但也有些地方不能种棉花,比如早就失败了的江南一带,他们那阴雨天实在是多,不适合种棉花。
可是聪明的江南百姓翻完整本种棉书,目光放在了最后几页里面。那就是去棉籽机器的图纸,还有纺棉花的图纸!
他们是不能种棉花,但他们可以生产机器啊!
他们这里工匠不缺,材料不缺,可以又快又精准地做出机器出来。甚至还可以试着改进!
而且江南松江府这边,原本就小范围流传他们本地的去棉籽机器,松江府本地机器跟种棉书上的机器虽然不太一样,但作用都是相同的。
不管生产哪一种,肯定能卖得很好!别说了,现在就开始生产!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松江府这边的去棉籽机器,也是个女子所做,听说她织布手艺极好,也许就是这个因为,对这些机器特别了解,所以动手做了出来。
原本还因为棉花不够不能继续改进,扬州徐家听说此事,特意过来资助她,这才完成最后的步骤。
而扬州徐家并不需要她还钱,只是想把这件事告诉自己朋友。
没错,就是扬州的徐三公子。
他在年后偶然知道松江府真的有人做出来纪彬想要的东西,刚打算把这件事写信告诉纪彬。谁知道种棉书就来了。
里面的机器画得栩栩如生,再看研究出机器的地方,跟纪彬是同一个县城啊!
在自己终于发现去棉籽的机器时,纪彬说不定都用上了?
徐三公子没想到,自己又晚纪彬一步。
除了感慨他真的厉害之外,别的也不能说什么了啊。
不过徐三终干明白,纪彬为什么对这种机器那么看重,这东西真的能提高效率,能让棉花变得更实用。
而且弹过的棉花,确实更加松软。冷天盖个松软的棉被,简直是一种享受。
他家现在被褥全都是棉花的了。每天恨不得早点上床睡觉。
棉花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种棉书的出现,只会让很多人变得不同。
整个南军国都陷入两种情况,能种棉地方,想办法买棉花种子,准备种棉花。不能种棉花的地方,则是在做最后几页的机器,准备把机器卖给其他地方。
也不能说整个南军国。
还有一个地方,连种棉书都没怎么看,直接扔到一边。那知府跟指挥使嗤笑∶"种棉?我们有那么人种棉吗。"
兴华府指挥使皱眉∶"盐场人又不够了?"
"嗯,过年时冻死一百多个,烦死了。"知府站起身,嘴上的胡子翘起来,"一群废物,冬天都过不去。"
"你要快点,十天后夜晚有船靠岸,要买二百万斤的盐,要是弄不到要赔钱。"这个指挥使脸色难看,显然跟兴华府知府一个想法。
这知府摆手∶"放心,我已经派人去雇盐工了。你再给你拨点人。"
拨指挥营的兵士去雇盐工。这是雇吗。两人心知肚明。
但管他怎么样,他们卖盐才是最重要的。
指挥使又道∶"种棉书真的不推下去?朝廷的旨意可是十分重视。"
"那也重视其他地方,我们这里是例外。再说我翻了下,咱们兴华府又不适合种棉,推下去干什么。"知府并不在意,但他也不是个蠢人,一看不挣钱,立刻把书合上。
他才没空管这些。
朝廷?朝廷又能拿他如何。
他可是姓管,在整个兴华府里,姓管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知道。
这天下可能是南军国皇帝的天下,但兴华府,却是他姓管的兴华府。这件事,可是整个兴华府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在兴华府,那是他跟指挥营说了算。
但指挥营还靠着他赚钱,怕什么吗?
官知府懒得发种棉书下去,整个兴华府自然不知这件事。还是过了十天半个月才从外来的人口中偶然得知。可兴华府本地的人却是不信的。
官府哪有那么好,免费教他们种棉花,这事根本不可能。一定是外面的人瞎吹的。
他们在兴华府生活这么多年,当了南军国子民那么久,从来都没听说过官府做过好事。只会强行征他们做盐工。
这就是古代信息闭塞的结果,也是许多人不愿意相信超过自己认知以外的结果。
跟兴华府只隔了百里的另一个地方邑伊县,此时却热闹非凡。
三月七日,春安城的刺史都过来了,陪着圣架一起到邑伊县封赏。
这个圣架是空的,上面放了件圣人喜爱的玉佩,旁边跟着车架的是个老侯爷,正儿八经的皇亲国威。
他代替圣架来这里恩赏众人。
他在旁边也被人抬着,只是轿子并不起眼,反而是空着的圣架格外引人瞩目。
这就是皇亲国戚代圣人仪仗前来赏赐。
邑伊县衙门前,周围一圈围观的百姓,被邑伊县兵士们喝退十步之外,可以观看赏赐场面,但不可大声喧哗云云。
这会老侯爷他们还在路上,估计还有半个时辰能到。
但焦十一焦十五,荆高庄荆姐,荆思华,王知县,乃至纪彬,已经在此等候。
现在的程知县自然也在。
余下小吏捕快,皆是穿着新衣,看着已经清场了的道路,等着恭迎圣架到此。
其他家眷则在更后面的地方站着,如今场合,自然都是要到的。
等到日上头顶,这才听到远处喜乐鼓乐之声。
纪彬听过类似的声音,好像就是圣人出行时会有的奏乐。
再往前看,浩浩荡荡几百人抬着空轿子往他们这边走,虽说圣人未到,但仪仗还是足的。
想着从汴京到邑伊县近千里的路途,圣架都是这么大张旗鼓的往前走。这是大半个南军国都知道他们被封赏了?
如此的体面,也是圣人在世头一遭啊。
谁让这是种棉神书,让圣人太子都欣喜若狂的神书!
虽说已经能听到鼓乐,还能看到人影,但毕竟是仪仗,走得还是很慢。
以纪彬知道的,这些仪仗会在临近城池,城池里面的时候奏乐,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则是疾行。若是都按现在的速度,只怕他们要等到三四月份才能看到封赏的影子。
也有人说这种行为只是虚假的仪式。
但纪彬看来,却也是彰显圣人威仪的一种方式。
就是刷刷存在感,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皇帝在,有天子在,天下子民必须恭敬顺从。是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
没看周围百姓,已经被这个盛大的仪仗表示出敬畏之意,有些甚至差点跪下去。这就是圣人出行吗。
圣人没来都这么体面,若是来了呢?
纪彬可是见过的,若是圣人真正出行,那场面可比这夸张多了。
纪彬表情自不用说,旁边焦十一焦十五,还有荆高庄的人,已经眼含热泪,显然被这种仪仗感动到了。
见他们这样,纪彬脸上自然也浮现出激动。总不好跟别人不同。
等到仪仗慢慢靠近,老侯爷慢吞吞的走下来,这一路就算是坐轿子过来的,那也很累了。这老侯爷看着五六十岁,身体并不算太好。
但终于到了这里,也算终干完成圣人嘱托,主要把封赏做好了,他任务也就完成。
老侯爷都有点热泪盈眶,要不是为了家里不成器的几个孩子,他都主动请缨,跑这么远啊。
老侯爷到此,首先迎上去的,自然是两位知县。
寒暄过后,就是真正的封赏。
只是这前面还要念几句体恤百姓,顺天之道。
还有什么,令父母妻子饱食暖衣,各得其所,以及各种的,修德求福,统御万方,四方大定等等。
反正就是先夸圣人有天命,得此神书,又夸著书之人如何如何,再说当地官员怎么样怎么样。还说有这书之后,百姓们生活会更好云云。后面的那就是套话了。
但此情此景说出来,倒是十分恰当。
等小半个时辰过去,老侯爷终于念完旨意,众人山呼万岁。然后就是宫里来的内侍唱喊各种封赏。
绫罗绸缎,衣裳器皿,再到白银千两,其中焦家跟荆思华还得了圣人御笔,送的都是几个字完全可以做成匾额挂到自己屋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