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纪彬说完这句话,第一个响应的就是詹明。
詹明虽然不知道纪彬的深意,但立刻道∶"我家也有一万七千斤棉花,也送给将士们!"
两人说完,在场的人更加沉默,,特别是程知县他们。
作为在边关驻守过的兵士,他们最明白严寒的苦楚,如今,如今百姓们也是明白的。这些棉花能卖多少钱,他们心里有数,所以只讲先赊账,回头他们可以还。可现在要送给他们?在场的人谁会不感动。
几个铁骨铮铮的兵士们,眼含热泪,恨不得现在就投入战场。
而第二天的纪彬生辰宴上,原本因为边关打仗的事,变得没那么热闹。
可在纪彬说完捐棉花的事之后,不少人都有些疑惑。
纪彬看着来赴宴的众人,认真道∶"如今边关寒苦,将士们又在为南军国百姓作战,若不是他们,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安稳的日子。"
"虽说他们远在边关,跟我们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系,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边关粮草充足,只是缺这棉花。"
"棉花毕竟是新鲜产物,价格极高,想必这事大家也能明白。"
"但对别人来说极高的东西,对我等来说却不算什么,一家捐出一两,一斤就行,一两棉花就能救一个十七八岁兵士的命!"
"我们能安稳在这里赴宴喝酒,靠的不就是他们吗!"
纪彬这话当然是八分真心,他又道∶"相信汴京圣人跟太子,也会欣慰我等的做法。"
这句话让骆家人,李家人,以及来赴宴的如意楼柳掌柜一愣。再有就是早就明白纪彬此番动员原因的詹明。
昨天送走千恩万谢的程知县等人,詹明已经做好听纪彬解释其中原因。
等其他人走了,纪林这才对娘詹明说了圣人要召见他的事。
这话一出,让两人齐齐愣住。
召见纪彬?这是做什么?
纪彬当时苦笑∶"我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心里才不安。"我就怕让我做官。"
这话说得真心实意。
像万秀才,王知县等人那是抢着要做官。
可纪彬不成,纪彬若是做官,不说家业心血会成为别人眼中钉。还有他靠走商起家,又跟家中父亲继母不和。可以说处处都是雷。
如今山高皇帝远,他在这自然没什么。
真到了汴京,那就没这样自在了。
若命运掌握不到自己手中,他是不会做官的,即使坐上首辅的位置,也会仰人鼻息。
所以纪彬不愿过去。
可不做官,似乎又会触怒天颜。
甚至不仅是圣人,还有太子,他不能依靠着别人的良心活,随时担心对方可能转变心思。如此一来,他就需要保命的东西。
纪彬挑选的,便是名声。
这名声说起来平平无奇,可名声到了一定程度,有名声的人则成了名士。
天下名士若有损伤,那会有万干人讨伐。即使是圣人,也要顾及这一点。纪彬不想做名士,但不得不做名士。
他在兴华府做的事,肯定会一件不少地传到圣人耳朵里。再传到汴京朝堂中。
有时候要么没名气,要么名气大得让别人动不了你。
抛开这些来说,纪彬接触过太多在边关打仗的兵士,不说柴力鲁石等人,也不提程知县等人。
只讲一件事。
夏阳坝夏大娘的儿子。
那个纪彬从未见过,但见过书信的保义校尉,如今应该已经升职,具体职位纪彬不清楚。但他在边关已经六年了。
从纪彬头一次见到夏大娘,她自己在家中,只有见到小货郎才能帮她念信。那时候是永义十四年十月份,当时夏校尉已经在边关两年。
如今永义十八年九月底,又是四年时间过去。
依旧是夏大娘自己在家,虽说有几任知府照顾,但这怎么比得上亲生儿子。
她的儿子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他们现在的安稳。
纪彬跟这位夏校尉从未见过,可从他身上,却看到万千兵士们的缩影。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日子。有了他们,才能在家办什么宴会。
再有上个月在兴华府过中秋。
宗轮将军虽不说,但听周围人言语,就能明白这位大将平日里都在做什么。他远在兴华府,也还在思虑边域。
那关外的正赤部落狼子野心,刚知晓兴华府有乱,知晓宗轮将军离京,立刻进攻边域。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随时准备喊打喊杀。
有这样的恶邻在身边。谁又能睡得安稳。
边关的百姓们过得贫苦,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恶邻。小股敌兵不断骚扰,豺狼野心昭然可见。
抢的不止是南军国百姓们的粮,更是他们的命。
如今边关商路不通,也是因为这些随时准备撕咬南军国的番邦人。他们视南军国是随时可以啃噬的肥肉。实在可恨。
所以纪彬在听到程知县要借棉花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送。
说句自大些的话,他不缺这些棉花。甚至不缺钱。
甚至没钱了,都能再次白手起家。
可边关的将士们缺,他们就缺这一两二两,一斤两斤的棉花。
若他损失的是钱财,而将士们保住性命,那就是值得的。
当初他顶着险阻救了谢阁老,他不后悔。如今说出棉花送将士们的话,他依旧不后悔。
纪彬看着众人,只听先响应的,竟然是如意楼柳掌柜。
柳掌柜道∶"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如意楼捐出布匹,用来给将士们做棉衣。
"荆高庄自然也会捐赠。"荆夫子在荆姐耳朵边说了几句,这边也是直接开口。
有了他们带头之后,在纪彬生辰宴上的商户众人陆陆续续开口。这场面让程知县都给吓到了。他站起来朝众人作揖。
明明他才是官员,但此刻却朝百姓们行礼。
"诸位的恩德,将士们会记住,朝廷会记住,圣人跟太子,也会记住的!"
一时间,不少人都被这种场面感动。
接下来几天,更多人被这次生辰宴上的事感动,特别是纪彬的一番说辞,而且他跟詹明都捐了一万多斤的棉花,跟他们俩相比,他们捐的一点点自然不算什么。
大家捐来的棉花堆放在纪宅仓库里,布料也在这里面放着。
程知县看着这些陆陆续续送来的物资,立刻给汴京那边写信,他一定要把纪彬做的这件事禀告给圣人,告给太子。
让所有人都知道纪彬做了什么!
不仅如此,在引娘的带领下,刺绣坊的绣娘们暂时放下手里刺绣,而是开始缝制棉衣。她们想在程知县等人去边域之前,至少做五百件棉衣,全都让程知县带过去!剩下的再有詹明运送,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运过去。
如果放在以前,邑伊县百姓们都缺衣少食的时候做这种事,肯定没人响应,可现在不同,现在的邑伊县棉花产量已经占整个宿勤郡一半的产量,不说家家户户都有钱吧,那也是比春安城许多人都要强的。
所以这个号召在邑伊县,特别是在纪滦村,非常管用。
不少人都来义务帮忙,男子运棉花,女子缝衣裳。全都是送给边关将士们的!
有人保家卫国,有人缝制冬衣!也算各司其职!
刚开始大家还为边关大败担心,现在不担心了,他们要去帮助边关战士!
这种奉献让所有人心里都暖暖的,什么时候,他们也能帮助其他人了。也能帮助将士们了?
在整个邑伊县行动下,不由得带动了春安城很多人,不少人虽然不能亲自到邑伊县,但拜托车夫老温他们,把自己捐的棉花带过去。
不管捐多少棉花,那都是心意。
这棉花对宿勤郡以外的人来说贵重,但对自家种棉的人来说,不过一小团的事。一时间,老温也是无比感动,他家虽然没种棉花,但却能捐些旧衣料。这东西也是好的,旧日衣服拆拆洗洗,就能缝制冬衣!只要能保暖,程知县他们怎么会嫌弃呢!
程知县原定十月三号出发,可因为冬衣的事等到五号才准备走。
程知县,江志,乌革,又带了十几个兄弟,他们准备直接去边域。
原本应当是轻装简行的,可现在每个人带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无一例外,全是棉衣!
还比预计的五百件要多了两百件。
没有人嫌弃棉衣厚重,也没人嫌弃这会耽误他们的行程。他们所有人心里只有感激。
他们所有人都觉得,为这样的百姓战死在沙场上也是值得的!
可这话一说,立刻被周围人拍了几下,不能说这种话!每个人都要平平安安地回来!
由纪彬这里发起,商会开始发酵,整个邑伊县都被动员起来。周围所有城镇都震惊地看向邑伊县。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近几年怎么如此出风头。
在明白他们为什么愿意为边关将士捐东西的时候,宿勤郡低调了一年多的周家忽然放出消息,他们家也要学纪彬,学邑伊县,为边关将士们捐物资。
他们家也是种棉花的,一口气拿了一万斤棉花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一百匹布料,全都用来做棉衣!
他们周家已经开始赶工了!
一起赶工的,还有兴华府船运骆家,船厂李家。
更有于千万万的百姓也被感动,捐!有棉花的捐棉花,没棉花的捐旧衣!
此起彼伏的浪潮中,纪彬这里俨然成了捐赠中心。
先是邑伊县带动起来,接着是春安城,然后是整个宿勤郡。连无仙城那边也在响应。
纪彬知道,这一切的原因不光因为他。
还因为南军国百姓的爱国心,也因为大家享受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明白这些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而且之前边关大败的消息,可是传遍整个南军国。群情激奋,这可不是说说的。-边是征兵,一边是大败。
再有纪彬这个有名望的人出头捐棉衣,大家的情绪不就被调动起来了。
没人想要战争,但南军国的人也不怕战争,既然敌人来侵犯,他们一定要把敌人打回去。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孩子,才能保护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
十月初五,看着程知县等人带着棉衣离开,纪彬目光几乎成实质。
如此,还是不够的。
他们整个邑伊县,除了他跟詹明的三万四千斤之外,剩下的加起来约莫六千斤。四万斤的棉花,可以做三斤重棉衣差不多一万三千件。这个数量太多,而边域那边需要的又紧急。
纪彬当机立断,让引娘把之前藏好的钱拿出来,人手不够,那就雇人,布料不够,那就买布料。既然做了这件事,那就要做得最好,做得漂亮。
他手头的百万两银子虽然多,但若能用百万两银子买来一个好名声。相信不止有他一个人愿意花这个钱。
看看宿勤郡的周家,周小公子还给他写信,同样是这个想法,还在跟他商议,他那边三千多件棉衣怎么送,他们如果一起送的话,路上损耗还少点。
纪彬也知道,如今周家势弱,他这边还有熟悉边域商路的詹明。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棉衣会起送过去。
如今是来不及赶制棉被,但棉衣做得厚厚的,也能保暖用。
不止是宿勤郡周家帮忙,在知道纪彬要买布料的时候,如意楼柳掌柜还送来消息,他们东家说了,他家的布料全都按成本价的一半给到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