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辩驳: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快不快乐;你也不是鱼,自然也是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庄子一看这情况,赶紧叫停,重新回到开头的话题。
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这话就是表明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了,我告诉你,我就是在桥梁上知道的。
听了这话,陆修远垂眸沉思了片刻,这篇文章出自《庄子?秋水》,当时学习的时候文章就断在这里,就故事而言,看似是庄子赢了,毕竟辩论中,谁先不说话,就代表着认输了。
但这文章又是庄子那边的人编写的,所以惠子后来有没有说什么,现在已经无从知晓。
“我认为庄子的回答不符合逻辑,对方偷换概念,明明问的是庄子是如何知道鱼快乐,他却回我已知道,明明惠子问的是如何得知,他最后一句却偷换成你已知我知道。”
“所以,人鱼有别,同样的物种我都不知道你是不是快乐,你又怎么会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对此,我想知道陆兄怎么看?是否跟在下相同?”
沈从之紧扣逻辑,首先提出质疑。
陆修远一听这个问题,想都不想的就站在了对立面,把自己当成庄子,并且开始构思怎么接下来怎么辩驳。
惠子的言论主要是逻辑,层层递进,一点点推出结果,而庄子的则是比较唯心了,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鱼的感受的,他觉得周围环境令他感到身心愉悦,故而看到水里的鱼儿,也觉得对方一定像他一样心情愉悦。
这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唯心观点。
那么像这种逻辑问题,最好就是用唯心哲学的方式,来论证人的意识和世界的关系。
于是陆修远详细解释了一番天人万物合一的观点。
这套理论正好符合这个朝代背景,再加上古代中医也提倡人与自然互相影响那一套,所以沈从之卡了一下,不知道从何反驳,因为这也是他所赞同的。
只是这次陆修远站错了位置,他其实更偏向惠子一方,所以现在看到沈从之停顿,忍不住自己反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