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跟他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原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做这题首先要弄清楚题意,他不是现代的初到某地方不适应,别人劝你既来之,则安之,慢慢适应就好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里面的人民都是可以随意迁徙。
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建议周围的国君要修仁正,以德服人,这样其他国家的人民才会过来归顺于您,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他们既然来了,那必须使他们安心的安顿下来,使他们过上好日子。
弄清楚了题意,陆修远食指揉了揉眉心。
别看这道题简单,但有时候越简单的问题,它的难度反而越高。
因为题就这么简单,答案也就是这个简单答案,你要想答出新意,有时候反比那些偏僻另类的题目还要难上一些。
不过儒家思想嘛,总归还是围绕着百姓来的,再加上这次主考官的性格,答题的时候紧扣民生就好了。
在心里打好了腹稿,陆修远开始提笔蘸墨先在草稿纸上抄录下来。
第一天时间,他将四书的三道题的草稿写了出来,次日整理修改一下,逐渐誊抄在卷子上。
这次会试的考场上没有像上次乡试那样有人将卷子抄反了,大家都沉默的专心写自己的答案,整个考场全都是毛笔摩擦纸张的唰唰声。
三日过后,第一场考试结束,由护卫们收卷子,等吃过晚饭后继续发第二场的卷子。
陆修远拿过第二场的经义并没有做,只是大概浏览了下题目便小心的收了起来。
第一场考试为了能让文章看起来更浑然天成,他耗费了不少精力,不过这两天雕琢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在落笔的时候,就已经清楚自己这次文章肯定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