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国家制造 千萌 2617 字 6个月前

宋学成早年在知青中颇有名声,原因就是他当时写的手抄本。那年月娱乐生活贫乏,乡下又没有书看,年青人们私下乱写点什么都能引起追捧,然后纷纷互相抄读。事实上,按文学价值来说,这些书大都不怎么样,要么是无病呻吟的强说愁,要么是行为不端的艳文,但因为年青人阅历不足,书看得少,也觉得这些好看。后来出版社就挑了一批名声较大的手抄本出版,销量倒是不错,哄了不少返城知青来买情怀,但是也被文学界老前辈骂。因为这些书真不能算文学。

宋学成的文笔其实还不错,写乡间生活的时候很有现实感,但他字里行间对农民抱着深切的鄙夷,写到城市的时候,又特别脱离现实,而且对里边出场的官员,哪怕是他自己虚构的,都带着浓浓的舔跪之情。

字如其人,光看内容,莫编辑就知道眼前这人什么德性了。品性不好,写的文还容易引争议,哪家出版社会愿意出版这种书?

“我就直说了,宋先生。您的小说里,把农民写得太过粗俗愚昧,这容易引起农民兄弟的不快,而官员这里,你又把他们写得高高在上,哦,局长千金看上主角了,局长一句话,把主角调去当科长?”徐编辑把稿子扔给他,指责道:“您看看,您写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吗?根本就是*的封建主义官员……”

徐编辑的嘴比宋学成的笔杆子厉害多了,不只把他的小说狠狠贬损一顿,更是上升到阶级立场,似乎出版他的小说都能引起社会安定问题,把宋学成骂得灰头土脸。

走出风华出版社,宋学成对着出版社大门狠狠吐了口口水:“呸,你们现在瞧不起我,等我以后发达了,想求稿都不给你们!”

然后他转头,就看到了季椽一家。

李润借商场的办公室电话,通知小许过来接他,然后一家人抬着箱子下楼等候。箱子不算重,但挺大的,季建国一人搬不稳,李润和季椽一起帮忙。商场没有电梯,祖孙三人只能慢慢抬着一楼一楼的走下来,累倒不累,就是挺尴尬的。

宋学成就笑了:“呵,乡下人。”

世界上总有这种人,看到别人不好,自己就觉得开心。宋学成显然就是这类。

装配件的纸箱是个旧纸箱,上边印着棉被的字样,还沾了点机械黑油,季建国抬着这东西,看起来就是乡下人进城,穷兮兮的。虽然他们都穿得不错,但乡下人嘛,哪个进城不都穿着全家最好的衣服来的,穷人就是穷人,买床棉被都是旧的。

宋学成不急着走了,想看看这帮乡下人接下来怎么办。

他们只怕连公交车都没坐过吧?

有公交车过来了,这几个农民果然没上车,对着车指指点点,然后摇头,像是在商议什么。

怎么?很害怕吧?很惊奇吧?没坐过吧?

又有一辆汽车开过来,停在几人跟前。宋学城听到乡下老头问:“缘缘看,这是什么?”

那讨厌的小鬼一脸惊喜的叫:“外公,是小汽车!”

“呵!”宋学成嘲讽更甚。

没见识的乡下人。

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汽车,是国内最有名的红旗牌轿车,只有政府单位能使用,小点的地级市都见不到……

“来,缘缘我们坐小汽车喽!”

那乡下老头说着,抱起那讨厌的小孩。然后红旗牌轿车打开了,一名年青的司机跑出来,恭恭敬敬打开车门,请这帮乡下人上车。

宋学成:“……?!!

第36章 各种事

季椽早就忘了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尿裤子大叔,也没发现那位大叔曾不怀好意的在他们身边出现过,直到两天后他看到报纸才记起。那天的事情,不知道火车上的谁写了份批判文投给当地早报,描写了一名少先队员和西装男人的故事,文笔不算好,但胜在内容精简有冲突性,在早报上占了个小豆腐块。

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是瞎编的,但经历过的人,比如季椽自己就知道是在写那天的事。文章内容比季椽知道的更多,除了欺负他的事外,还有在他们上前车,中年男人嫌弃别人的行礼脏,警告不要弄脏他的西装等行为,把一个恶俗有钱人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被少先队员指责的台词都直接用了季椽和男人的对话。

文章批判的是暴发户的粗俗无礼,盛气凌人,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所以尽管内容简短,还是放在了比较显眼的位置。

身为文章中的“少年队员”,季椽没什么感觉,只是不由想到那个脾气不好的男人,如果看到这份报纸,不知道得气成什么样。

“荒谬,造谣,胡言乱语,诽谤!”同样看到这份报纸的宋学成气得砸了招待所的杯子:“我要去告他们造谣诽谤!”

并非有钱人,只是住在简陋招待所里的宋学成愤怒了。

招待所的大妈跑上来砰砰砰敲门:“我说这位同志,你吵吵嚷嚷的干嘛呢?呀,杯子怎么破了?我告诉你这可是要赔的啊,不赔我就写信去你们单位投诉你!”

宋学成平生最讨厌这种没文化的大妈,厌烦的推她:“不就一个杯子,赔你就是了,你瞎敲什么门,出去出去!”

“嗨你什么口气?看你就不像好人,给我马上赔钱滚出去,不然我叫派出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