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开学了。
季椽回到学校后,收到了两本《数字军工》的样刊,一本是给他的,一本是宋冀宁的。还有一份稿费,2.8元,两人平分1.4元,还不够他们研究经费的九牛一毛。但论文就是这样,挣的不是钱。到后来甚至得出钱才能刊载论文,他们能拿到稿费已经说明水平不错了。
不过这篇论文当前并未引起什么关注,只是能让季椽和宋冀宁在将来写简历的时候,能加上一句“曾在《数字军工》期刊发表过论文”罢了。
两人都不太在意,平静地回归校园生活。
大一下学期的课程有《体育》《大学英语》《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论》《工程图学》《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达》等数门课,大部份课程延续上学期,所以老师没什么变化。
季椽还没考虑好这学期研究什么,两人都老老实实上课,没有再出现逃课行为。只是宋冀宁每天都晚都要到外边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与人讨论工厂的工作事宜,到后来他干脆拉了根电话线,每晚在家里打电话讨论工作。
季椽越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了,他倒也想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做,但他不缺钱了,小宋哥和他的存款还有他爸给的钱都在他抽屉里,学习也没什么压力,工作嘛,这时候国家正在研究歼-10,作为参加过歼-20制造的工程师,季椽真的很想举手自荐一下。然而这时候歼-10的研究都没对外公开,他一个学生从哪儿来的经验和消息?
再加上他还很有钱,万一查出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他估计要被直接当特务抓了。
季椽只能继续颓废着不给自己找麻烦。
而在季椽无所事事期间,他的那篇《电爆炸箔起爆系统能量利用率的研究》论文,第一次被人在研究中引用。
第151章 论文引用
一开始,是审核这篇论文的教授向自己的学生推荐的。
在得知在某军工厂上班的学生在研究木仓械时,他向学生推荐了这篇论文:“说不定这篇论文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得到老师如此推荐的研究员柳明于是翻开了这篇不起眼的论文。
《电爆炸箔起爆系统能量利用率的研究》内容就是关于点火起爆系统的研究,有季椽完整的后世经验,其内容对现在的某些军工来说,无异于一盏指明灯。
柳明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于是他做了一份工作报告发给上头,一是为了继续申请项目资金,二是申请将这篇论文的研究员调来参与。
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其实不一定对科研就非常懂,但好在他们禀承的理念是国防研究上要啥给啥,不就是申请调两个研究员吗,批了。
下面的办事员调取了季椽和宋冀宁的档案,意外发现两人才是大一的学生,向上头提出置疑。才大一的学生实在不合适参与木仓械方面的研究,不提它的保密性,长时间的研究也不适合学生,因此这项调令最终被驳回。
接到消息的柳明愕然,他通过论文标注,只知道季椽两人是A市理工大学的学生,还以为是研究生呢,没想到居然才大一!
他将这件事写信给其他同学,只当笑谈,顺便感慨一下后辈学生的厉害。
柳明的同学基本都是军工方面的研究员,对这篇论文便起了好奇心,也纷纷开始翻阅。于是《电爆炸箔起爆系统能量利用率的研究》这篇论文的引用率再度增加,并在一定小范围内引起热捧。
当各项目的报告,研究论文中频频引用季椽和宋冀宁共同写的这篇论文后,它的价值终于被发现了。
虽说只是军工中的一项小技术,但这篇论文实际针对的是炮弹及导弹的起爆系统,而季椽本人的身份是不应该研究出这些的,因此他隐去了这些关键词。
只是看得懂的人,仍旧能看懂,季椽的这篇论文被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个项目组发现了。
当然,这些背后发生的事,身为大一学生的季椽并不知道。
因为上学期一直领着宋冀宁忙于研究学习,导致宋冀宁没有好好履行过自己的班长义务,所以这学期他的班长职务被撸了,换成了另一名学生。当然,宋冀宁并不在意,季椽也不觉得学校的班长职务有多重要,没有这职务后,两人的自由时间无疑变多了一些。
蒋教授见他们两人不忙,又把他们拉入他的实验室中学习。
蒋教授一直是把季椽和宋冀宁当成他未来的入门学生来看待的,从他们两人决定进入理工大学开始,他就发誓要对他们倾囊相授。因此不顾他们大一学生的身份,直接让他们和硕士研究生一起学习。
这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以为这两人是靠关系走后门进来的,对他们频频刁难。
像一些记录数据,准备工具零件等繁琐的工作,都故意推给他们。
季橡以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一进入老师的实验室,立即被带在身边教导,所关注和学习的都是主要研究,像这种杂事是从没干过的。不过了解后他发现这份工作其实也不错,可以更具体的了解一个研究项目的准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向其他实验室借设备,除了写申请报告外,最重要的是和其他实验室打好交道,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安排借用时间等等。借着这份工作,不擅长交友的季标还是交到了几个研究生朋友,有时也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科研圈里的八卦。
据说最近有一篇军工类的论文很火,被很多兵器装备集团收录为内部研究资料,最近研发的新型木仓械和榴弹发射器都使用了它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