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国家制造 千萌 2932 字 6个月前

好在苏联科学家们并不介意,鉴于季椽和宋冀宁的优秀与谦虚,他们对华国研究员极有好感,知道这些人不会给他们拖后腿,人多就顺便多做几组实验罢了。

季椽负责的是虚阴极震荡器项目的研究,当初正卡在同轴谐震的问题上,刚有一些进展,之后苏联就解体了,研究被迫中止。

国内研究院未曾小瞧他的年龄,同意让他继续负责这项研究。只是……自己人好说话嘛,他所负责的部门被塞进的研究员是最多的,每个人都比他年长成就高。不敢说比过西尔多博士等人的技术水平,但给季椽当导师绰绰有余。如果他正常读大学的话,搞不好给这些学者当研究生都没资格。

尽管身份高但大家都很谦虚,看季椽虽然是看孙子的慈爱眼神,工作中却很尊重他的研究水平,没人倚老卖老。

季椽前世经常参与国家级研究,很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除了不太习惯使唤年长的研究员外——他前世参与的研究,都是博士们使唤他的——但研究员的本能让他迅速投入工作,很快就忘了身份年龄的界限。

虚阴极震荡器同轴谐震研究有些复杂,季椽前世完全没有接触过这项技术,他是完全依靠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钻研出来的。不过由于是未来的知识,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了解他的研究基础,季椽只能在研究中一边教一边指导他们实验。

因此每次在正式研究前,他都要花上一到两个小时开个学习会议。

“同轴虚阴极震荡器其实是一种新型的高功率微波器件,它比原计划要研究的轴向技术输出功率和效率更高。”季椽在黑板上挂出虚阴极震荡器的设计图,这张图已经是经过几十次修改的最终效果图。他看向下方端坐的研究员们,其中不乏头发花白的学者,就连教科书上的李院士也来了。

他原本参与的是核心的磁通压缩发生器项目,然而在旁听过季椽的会议后,他便抱着笔记本来上课了。

季椽:“……”

钦佩于老前辈们的虚心好学,同时压力也很大,在他们面前总感觉自己知识浅薄,好似班门弄斧。

不过工作就是工作,研究中不能存在一丝误区,该说明的地方还是要说明。

“我们在苏联时做过相关实验,当时得出的输出波导为0.04PM,频率、峰值、阳极皆不理想。”季椽在黑板上写出了满满数十个公式,转头看向大家。不用多做解释,所有人都能看出它的数值过低,达不到破坏军用电子的效果——这就是所有人都是高级研究员的好处了。

甚至立即有人提出解决方案:“有没有试过TM模式?”

季椽点头:“TE,TM,TF模式都已试过,失败了。”

所谓TE,TM,TF模式是指圆波导实验的三种研究方式,作用是研究谐振频率的振腔长度变化,在同轴频率研究中至关重要。可惜几项实验都失败了。

如果只有这个时代的知识水平,季椽能做的也不过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实验,好在他有未来的知识做为基础。

而且……

“我认为比起研究模式,我们应该先解决波导参数的问题。根据谐振频率的结构方式计算已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有个新的想法。”宋冀宁起身,为季椽补充接下来的讲解。

有未来知识的,不仅仅是季椽,还包括接受他教导的宋冀宁。

撇除重生这点外,季椽的头脑其实不如宋冀宁,宋冀宁天生就是当科学家的料,当他决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迅速追上了季椽。现在的研究中,很多突破性进展都来自于宋冀宁。

当然,季椽不会嫉妒,他只会为小宋哥高兴。

他乐于看到小宋哥走上未来的道路,并且比原本走得更高更远。

而且,只有一个人的优秀实在太扎眼了,两个人反而成了平常,季椽私底下经常听到苏联和华国的研究员们互相问:“你们苏联华国是怎么把这两人教得那么优秀的?”

他们都以为,季椽和宋冀宁那么优秀,一定是对方的教育水平高。

一个天才是天才,两个天才,就肯定是教育的成果了。

第196章 研究默契

除了本身头脑的灵活外,宋冀宁还有着胜于季椽的另一项优势。

由于季椽的知识大多来自未来,导致他有时会对现今的一些技术差生错误认知,比如他以为磁通量的技术已经有了,并基于此进行研究。但这是十多年后才出现的技术,此时并没有这项技术,也没有相应的元件,他的研究在此时是不成立的,只能推翻重新开始。

而宋冀宁虽没有这些超前的技术,他所知所学的却是刚刚好,比季椽少绕很多弯路,加上思路灵活,喜欢另辟蹊径,季椽尚未考虑的方法,他总能先一步想到。

有时候科学欠缺的就是这么一点灵感,有灵感又有扎实的技术知识打底,宋冀宁渐渐追上季椽,成为这项研究的主力科研人员。

当然,如果季椽想争的话,他随时能够压制宋冀宁,但他不可能这么做。相反,他会认真听取宋冀宁的意见,并从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在两人的默契合作之下,他们联手解决了输出波导、点电荷、电子束受阻……等等问题,让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度大幅度超越其他研究团队。

“如果按这个速度研究下去,你们的项目至少会比其他团队早半年完成。”一边来听课,同时也偶尔帮忙研究的李院士,在查看了研究资料后,这么对季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