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尔雅》推广有利于安天下,他们也都看出来了,却偏偏不接受。如果说我的主张会动摇他们的利益,但推广《尔雅》又不会有影响。”孔子是很务实的,虽然他对利谈得不多,远远少于礼,但依靠仅有的几次对利的表述,也能知道孔子很清楚天下人都在为利奔波,但他坚信有些东西比利更加重要。
后来孔子的门人在道德上是打折扣,推行的主张也是越来越现实,最后到了荀子,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了。
荀子一句‘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更是直接表示道德高地根本没用,就差说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了。也难怪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因为天下不稳定,如果现在推广《尔雅》,等到瓜熟蒂落,胜利果实还不知道在谁的手里呢。他们又怎么愿意为他人做嫁衣呢?”
毕竟‘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耕耘却不参与收获’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别是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时代中,大家更愿意党同伐异,去抢夺别人的果实,而不是自己耕耘。
面对芸姚的话,孔夫子说道:“昔日楚王失弓,左右欲寻之,楚王却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我却认为大可不必限定楚人,可说‘人失弓,人得之’,推广《尔雅》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最后都是天下收益,又何必纠结一家之得失?”
孔子通过把楚人改成人,成功走出了民族主义,真正是仁爱天下。
芸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关乎利益,谁又能真的放下呢?只怕真的只有圣贤再世才能不计较得失,推广《尔雅》。
“你不失望么?”孔子发现芸姚很淡定,一点也不难过,自己的杰作不被人接受还能如此淡定,还真是少见。
“有一点失望,但《尔雅》的存在早晚会被人认识到的,真金不怕火炼。”
“哈哈,好一个真金不怕火炼,有时候我真想拜你为师。”孔子对芸姚时不时冒出的惊人之语已经习惯,忍不住想要看看芸姚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知识。孔子看得出芸姚从来没有展现过全力,不管是学习还是辩论,甚至是编撰《尔雅》,她都是游刃有余,可谓是深不可测。
“芸姚,你可知安定天下之法。”因为芸姚深不可测,所以孔子要问一个同样深不可测的问题,那就是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