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再有主簿,从九品。

宋以前是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员,职责为记录门下众事,审核签发文书。

至如今为知县佐官,以掌管治安为主,相当于是县公安局局长的职位。

第三则是县学教谕,正八品。

虽非佐官,但地位较高,为县学长官,负责生员学习事务,县学训导为其佐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剩下的就是典史,从九品。

也称县尉,管理全县治安和狱囚,负责缉捕盗贼。

典史虽品位较低,但在县丞、主簿不在时可代行他们职权。

相当于是刑警大队的大队长,很有权势的那种,而且手下有人!

第四个就是巡检,从九品。

负责抓捕盗贼和设卡盘查。在各关津要害处都设巡检司,以统率卒役,确保地方安全。

更像是捕头,行动队长那一类的人。

其他的就是胥吏,也称书吏、房吏、司吏,没品级。

虽然没有品级,是县衙中没有品级的低级公务员,但有编制限额。

吏与官不同,大都为本地人,有文化、有背景、无功名。

经官员推荐或考试而录用。大部分在县衙“六房”(吏、兵、户、礼、刑、工房)任职,一部分在所属巡检署、课税署、河泊所、驿站等机构办事。

“六房”是县衙具体办事机构,由官员分管,胥吏组成。

吏房,主司人事,管理县衙文书及衙内总事务。

兵房,主掌募兵操练,管理地方武装、驿站及“三班”衙役。

户房,负责征收田赋商税,管理户籍、仓库及财政收支,差派徭役。

礼房,掌管祭祀、考试、学校教育,旌表节孝,教化民众。

刑房,掌管诉讼断案,进行司法审判,负责囚犯管理。

工房,掌管实业,负责屯田、水利、工程修造。

一个县胥吏大约有一百余名。

按照县衙里的说法,前朝的时候,计有县衙各类人员一百零五人,领取俸银、工食银,年总需银两为九百两整。

但是打仗啊,打了十年的仗,边关之地又跟内地安全且富庶的地方不一样。

第025章 准备春耕

前朝末年,昏君贪官,上头死要钱,下头死扒皮,老百姓日子过得苦,根本没钱!

然而新朝的军队来了,也同样是自顾不暇,怎么可能与民休养生息?要不然当年的肖伟也不至于去当兵。

最后是因为在边关,隔着一道长城,就是关外了。

中原内乱的时候,外族从来都是毫不客气的,他们来去如风,要不是榆树村地处偏僻,又是山林地,不适合骑兵冲锋,也早就不知道被那些外族铁骑光顾多少遍了。

这样的地方,树林县又不是啥重要关口,自然是不能幸免,当年的县衙早就破了不知道多少次,就连树林镇都遭受到了兵灾、外族的入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