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119章

问道之远[重生] 我怀 1956 字 6个月前

丧家之犬是什么滋味,谢归之从前不知,自那一夜后全部尝尽。

承平两百多年的大梁,正应了百年前御史云舟遥的“谏沈折”中那句话:我煌煌大梁,犹如雕梁之柱,金玉在外,实虫豸蛀木在内,摇摇可坠!

北狄撕毁和议,倾国之力,举三路兵马南下,这座金玉雕梁之柱便轰然坍塌。

长江以北,尽数沦陷。从此万古如长夜。

长夜里逃出的人,希冀奔往光明的南方之地。江河之上,南渡的舟楫几乎可连为陆地。此时再无权贵与百姓之分,大家都同样是丧家之犬。

十三岁的谢归之,便是那无数人中之一。

南渡,南渡,如此好听又好笑的说法。

不过是逃命,逃命。

谢氏主家在江南,权势也尽在江南。少年谢归之投奔主家,也为他们出仕南梁小朝廷。

谢归之原本是不叫谢归之的,南渡后他便自己改了名。可自己却也恍然,不知何日才能归去。

南梁小朝廷急需江南地方大员的支持,坐稳这半壁江山。谢氏占了主场,又因一族之长是谢归之的亲叔父,怜爱这无父无母的小侄儿,愈发用心栽培,谢归之出仕后可谓顺风顺水至极。

可是,叔父同江南谢家,自幼生于南方,长于南方,未曾经历谢归之那般国丧家亡的切身之痛。

二十三岁的他,终与叔父发生分歧。自愿从文官转为武臣,出为长江沿岸的江陵府军都总管。

江陵府,那是与北狄对峙的最前线。

先后几次守江之战,也让年纪轻轻的谢归之声名鹊起。可他自己清楚,那不是他想要。不止是守江,他要的更多……

后调回行在临安,谢归之入朝堂,屡次为说服众臣支持北伐而奔走。

支持者寥寥无几便罢了,连谢归之的亲叔父也同他断了往来。

谢归之撞了一鼻子灰,再不愿日日上朝同那些面目可憎的人虚以委蛇,便上书请求致仕。皇帝却不允,他只好称病,不去上朝。

他在府中夜夜载歌载舞,朝堂官员拜访便避而不见。

后来司马大将军力主北伐,万古长夜中,他隐隐看到些希望,可惜……

正出着神,骑马到了天尊观门口,街道却被堵滞。谢归之打发长随,去前面看看发生了何事。

长随回来禀道:“老爷,是天尊观新来了位玄门的得道仙人,号什么……笑尘子的?陛下都亲自拜见过的。据说仙人只在城中暂住半月,临安城的达官贵人知道了,都赶来拜一拜呢。”

谢归之哂然。

眉间又不免带些厌恶,他冷声:“不问苍生问鬼神。神若有眼,何至于有今日。我们快走,别让这些人污了眼。”

马不能走,他便下马,牵着马从堵滞的街道艰难穿行。

走近一个包子铺时,却见人群忽然让出一条道,嘀嘀咕咕的议论声传来:

“据说,那就是仙人的大徒弟?”

“他身边那个女道,就是二徒儿吗?”

“真不愧是仙人的弟子,这风姿样貌……”

谢归之因牵着马,一时不好转身,便一人一马堵在了让出的道中间。

前面脚步声传来,他抬眼望去,果然见到一玄衣少年,牵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亦是道袍打扮,自远处抱着法器往天尊观而来。

玄衣少年身姿挺直,如行走的一块尺,毫不逾矩。并未到束髻的年龄,只用发带高高系成马尾。五官尚未真正长成,尚显稚嫩,却也看得出将来的清逸俊美。

只是眉目……过于冷了些,不近人情的模样。

那小女孩五官也生得清冷,眼睛却大,落在谢归之身上转啊转的时候,也能显出难得的可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