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章

问道之远[重生] 我怀 2494 字 5个月前

小皇帝听了太后的话,亦拿一双眼睛诚恳地望向谢归之。

谢归之却未对再次被起用显出任何喜悦来,只问:“太后不妨直言,能给臣多少兵马?”

太后便道:“江北沿线州府兵马皆可用,足有十万。”

谢归之缓缓摇头:“北狄大举进犯,州府之兵不可挡。”

太后面有难色:“中央神武诸军虽可用,但司马大将军已带走一半,余下诸军还得拱卫行在……”

谢归之一揖,直言道:“便看太后,是要保江北沿线,还是只保行在一州之地了。”

“大胆,谢归之!”未等太后有何回应,余下宰执官员无不厉声,“江南暴民叛乱,屡禁不止,司马大将军尚不敢将神武军悉数带走,你如何敢置太后、陛下安危于不顾?”

谢归之嗤了一声:“那,诸公便去用那号称十万的州府兵马,去抵江北的北狄大军吧!”

“你……”几位出声官员一时气得哑口无言。

又有御史出列,高声激扬道:“微臣请斩谢归之!此人御前极无礼,远胜昔日司马大将军数倍,若成功抵御北狄,不知未来还能做出何等不忠不臣之事!”

御史说话向来是往厉害了讲,只是眼下一出列便请斩谢归之,太后也不好办,只得无奈摆手道:“卿快退下吧。”

其实,太后也清楚,众臣这般抗拒,无非是因为南渡以来,大家都过够了心惊胆战的日子。如今好不容易在江南安家立业,购置良田产业,过回以往的生活,只求苟安,继续做歌舞升平的美梦,如何肯冒险?

能舍出近半神武军给司马大将军,已是平生最大的限度了。

“谢卿,”太后叹息一声,“我可将兵马悉数交予你,只是……恐卿重蹈大将军覆辙,我也不好同朝野上下交待。”

谢归之长揖道:“太后无虑,臣可立下军令状,若未成功,请太后依御史之言斩臣,臣绝无怨言。”

太后喟然长叹:“有谢卿如此,我与陛下无忧矣。”

——

送谢归之北上时,王子棠将那把山河扇归还。

“十七年了,归之兄从少年到而立,那点不甘心,终未被世事消磨啊。”王子棠如此叹道。

谢归之在马上遥望北方,十七年来,第一次露出如此真心的笑容,而立之人犹有少年意气:“子棠,属于我们的,一定会还回来!”

后来发生的事,出乎朝堂众人预料。

本以为谢归之能击退北狄东路军,便顶天了。不料谢归之在江北沿线一面练兵一面破敌,竟成功渡江,短短一月收复淮、扬二州。

谢归之重新踏上了阔别十七年的江北大地。

淮、扬二州父老百姓沿途跪拜,经历了十七年的北狄统治,终于在有生之年,得望王师,不由涕泪满面。

又本以为收复淮扬便已是顶天了,岂料在北狄回过神前,谢归之已然率领新练成的神武诸军,追着北狄东路军一路猛打,深入山东西路。

围困寿春的北狄中路军,不得不撤围来援。

司马大将军得已解围,本做好受罚准备,不想并未等来朝堂任何惩罚的旨意,反倒叫他继续执掌兵马,和谢归之在宿州会合。

谢归之早有预料。

见自己一路胜绩,太后与朝堂众臣或许一开始还笑得出来,眼下却是越来越惧。继续让司马氏执掌军中,无非是要让他二人互相牵制,以达平衡。

但司马氏如今那点兵马,却是抵不上谢归之的。

攻徐州时,谢归之从各军实力出发,让司马大将军做些不轻不重的活,虽少了军功,却很稳妥。

但朝中官员却是不满,认为谢归之居功自傲,有意打压司马氏。

谢归之没法子,下回攻归德府时,便叫司马大将军任左翼先锋。岂料往日的大将军越战越挫,竟将兵马悉数折去,大将军本人不敢来见他,灰溜溜带着残部逃回淮扬。

朝堂便更有理由弹劾谢归之了。

毕竟,如今军中已无第二人,能与谢归之威望相提并论。

“太后,陛下!这就是我大梁的解轻舟啊!”有御史在奏章中如此写道。

深入北方,谢归之却并非只身作战。当地百姓一旦望到王师,便踊跃地献出家中余粮、棉衣供给军队,还有尚在北狄统治下的百姓赶来投奔,告知北狄军的驻营情况。

谢归之一路且休且战,竟已兵临往日京师城下。

北狄并不建都于此,北狄人的都城在更北的燕京。

围困数月,谢归之不急不躁拿下了这座城。

北狄人也清楚,这座他们眼中平平无奇的守城,对南梁人意味着什么。

谢归之光复旧都的消息传来时,不止北方各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不断发起叛乱,以响应谢大将军。就连南方,麻木已久的原北方流民,也纷纷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