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争取的宫女们都连忙道:“我们宫人出身,还怕什么辛苦。”
画眉公公转头:“林院正需要许多人手吗?那以后每年我都给你留意些。”
林姜道谢。
如今医馆刚开,真是处处缺人手。林姜觉得这些宫女都不够——整个医馆不光需要女医,就算她们在医道上不精通,也可以去做做饭、运送一下病人,帮着包药发药核对药材等事。
只要有一份正经营生,就是一汪活泉,是能养活自己的底气。
林姜拿出几张五颜六色的报名表:“认字的人来领红色的表,会算账的来领绿色的表,会做大锅饭的领这印着褐色边儿的纸——都不会的也不要紧,领一张白色的表。”
然后指着小雀儿:“会写字的可以自己写,不会写字儿的,就把自己的姓名和擅长的事儿告诉她,让她帮你们记在这表上。”
现在小雀儿已经会写不少字了。
她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宫女们踊跃涌了上来。原本即将出宫的恐惧,变成了一种期待。
--
画眉公公与林姜走出门时,提了一句:“这些宫女出去就要去官府领户籍了。若是几年还未嫁人,想自立女户,官府有时候不批,因女户是不纳粮税,也出不了人服徭役的。”
这个年代,但想自立为女户也不是想就能有的事儿。
朝廷还是想要税收的,不是每一个宫女想要不依附家人,去官府申请,都能立为女户。
毕竟女户其实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朝廷是想让更多人生孩子,更多人种田纳税。
甚至在历朝许多大灾后的年份,不但不许女人自立一户,还会要求当地寡妇再婚,甚至给十七岁以上没嫁人的姑娘直接分配夫君,以求人口增长。[1]
好在大周暂时没有什么人口紧缺的问题,朝廷还会鼓励一下节妇的存在。
林姜便道:“公公的意思是,我去与皇上再提一句?”
画眉公公转头,对林家露出了一个有点卖关子的笑容:“在陛下跟前,你大可以直接提起是想让这些宫女以后学着做女医,陛下定是会允准的。”
林姜见画眉公公要卖关子,也就一笑:“好,那我可就这样说了!”虽说大周自成帝起就禁绝宫中女医馆,这样直接提似乎是不好的,但林姜选择相信画眉公公这个从未掉过链子的队友。
而林姜入大正宫为此事请旨时,卫刃正好也在。
皇上就转头对卫刃道:“你看,还有不足一个月就大婚了,她居然还在忙什么宫女出宫的事儿,你觉得如何?”
林姜无语:皇上有时候还挺爱架桥拨火看热闹的呢。
卫刃闻言只是笑:“臣觉得很好。”
他的笑落在皇上眼里,这就是新郎官的傻笑,一听卫刃的话更是深觉完蛋,自己捡回来的孩子变成了妻管严。
而林姜的做法皇上也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站在他男人的角度来看,临出嫁前的女儿,不应该又忐忑不安,又向往婚后美好生活,躲在闺房内不出门,给自己绣绣嫁衣吗?
其实皇上原本只给她三天假,是有点跟她开玩笑的意思,是想着给她留余地来求。皇上都做好准备,林姜只要开口请假,皇上就批准——结果林姜不但来上班,自发加班,甚至还为宫女事儿给他上折子让皇上一起加班。
皇上不免感慨道:“朕记得几个长公主出嫁前,可不是这样的。”
虽如此戏谑了林姜两句,但事关宫女出宫,自立女户进入医馆学习医道之事,皇上却一一允准。
林姜还真有点意外,她原以为皇上起码不会这么痛快地答应。
还是画眉公公之后私下告诉林姜,皇上曾提起过,当年他的生母早早病逝,就是为着生了病后,太医们按着宫规,从头到尾只隔着帘子诊脉,只是不停的调药开方,最后药石无效便去了。
其实对皇上来说,心里也明白,生母当年可能真是病的重,可能就算太医能面诊能施针也无用。
但从头到尾,生母连太医的面都没真正见过就过世了,还是让皇上心里不得不想:若是当年,朕的母亲能遇到一位女医,或许现在还陪在朕身边吧。
作为帝王,皇上从来很冷静,不去想假如的事情。朝廷大事,落子无悔。可唯有此事,让皇上于许多日子里,都不禁去假如,更为这个假如伤感。
待林姜告退后,皇上还对画眉公公道:“祖宗曾有规矩,这宫里不许再立女医馆,朕自然不好违拗。既如此,便让这女医馆立在外头吧。”
画眉公公心道:要是成帝爷知道,这宫里如今的太医院院正都是姑娘家,而宫女们到了年龄出了宫可以去学着做女医,怕是会气活过来。
皇上一贯是擅长压着祖宗规矩的底线做事,让御史们既不能上折子公然骂他,他又能推行了新的变革。
林姜听了深深感叹。
这就是皇上与太上皇的不同了。
太上皇自己被疾病折磨痛苦,就恨不得天下人都陪着他痛苦,别人不难受他就要砍人,让人不得不痛起来。可皇上却是自己经了生母的医治短缺而离世,就会记得这个遗憾,盼着天下人最好不要经历跟他一样的离丧。
这大概就是,哪怕是太上皇同胞兄弟,绍王爷还是选择将唯一一个救命机会留给皇上的缘故吧。
这样的帝王,是会为无数子民考量的。
有皇上的赞同,这件事情推行的就很顺利——原本,这些宫女的下场也从来不为人注意。她们出了宫,就像是小水滴,到底是砸在泥地里摔碎还是混入江河,根本没什么人管。
但对她们每个人来说,这样一个机会,就是一生的转折。
-
于皇上而言,林姜安排些到了年纪出宫的宫女去医馆,确实不是大事,不过是弥补一点点他掩藏在心底的一个太久远的伤口,过后也就罢了。
对他来说,今年过年有一件事是重中之重的大事,那就是多国来朝。
林长洲曾在九月份回福建港口补给大周朝货物的时候,给皇上上了一封折子,说是有一些大周商人多番前去做生意的海上小国,想要来大周朝贺,询问皇上是否能允准。
皇上一听,那必须允准啊。
所谓“治隆唐宋”,正是有万国来朝的景象,才叫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