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不关心谁做皇帝,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拥护谁,现在这个皇帝看上去挺好的,至少条条框框都在为他们这些百姓着想。
而商人们也非常兴奋,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排在末位,如果不是为了过上更宽裕的日子,谁会愿意去做商人呢。
即便他们做生意很成功,积累了大笔财富,依旧是人人都看不起他们,都说商者低贱,赋税是常人的好几倍,子嗣后代,想去考一考科举,都要受到先生的歧视,婚姻嫁娶处于劣势地位。
一旦入了商籍,命运就很难改变了,方方面面的因素,阻止了他们往上爬。
对于奸商这么区别对待,那也情有可原,但安安分分做生意的人就不懂了,他们凭借本事挣的钱,为啥要受人鄙夷,难道有谁不爱钱吗,凭啥说他们满身都是铜臭味。
平时只能通过捐粮捐物,才能提升一些低位。
现在倒是好了,对商人的发展不受限制,只要在合乎规矩的范围内行事,就可以去行商赚钱,并且子嗣科考也放松了条款,好像从未如此畅快过。
政策改革一点一点推行,初期不见效果,但慢慢的,整个瑢朝都似乎焕发了活力。
洛柠鼓励能工巧匠的发展,新的农具发放下去,提高了作物耕种的效率,加上改良的新型粮食种子,嫩芽生长得很茂密,翠绿的颜色生机勃勃,可以想象出真正成熟以后成果多么喜人。
再试探性地往稻田里放养一些鱼和小虾,本以为稻子根部会被啃食,结果一天天过去,稻苗安然无恙,小鱼也在一天天长大。
为了日子舒坦掉,百姓们从来都不怕辛苦,光是忘了鸡鸭还不够,又在荒土上种些果树苗,添上肥料,有了专门驱虫的药剂,他们不怕果子被虫子吃掉,假以时日,肯定能结出累累果子。
而那些较为干旱的土壤,种植水稻当然是不行的,但是种棉花和小麦却很不错,之前棉花的产量贫瘠,加上吃不饱饭,根本无心耕种,就怕不小心亏了。
但现在他们知道了,棉花的生长也是要挑温度土壤的,而且还要掐掉多余的棉花尖,以免被抢走了营养,这么勤快得弄下来,大家都期待地等着粮食快点成熟。
在浓重的盼望中,绿芽顶端终于缀着一串串穗子,清澈的水中,漂浮着稻苗叶子,里头一尾尾大鱼游过,稻谷还有小麦都沉甸甸的,欣喜若狂地把鱼卖了,把粮食收割了。
不仅赚了钱,发现收获居然是往年的两倍,就算交了赋税,他们也能吃饱了。
而等到半年过去时,又高兴地看见,猪圈里的猪已经肥壮了起来,鸡鸭也添了十来只,开始能吃的上鸡蛋。
渐渐对日子有了盼头,至于那些偏远山里的老百姓,也有商人们前来收买山货或者木耳,种上的果子也能卖的出去,日子过得要松快得多。
当朝用了印刷术后,那些珍贵的书本一册册拓印出来,在各个州府逐次建立起了图书馆,这为广大的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扇门,寒窗苦读,寒门难出贵子,就是因为资源不如那些勋贵家的子弟。
如今有了图书馆,他们可以借阅到更多的珍藏书籍,提升自我终于有了一条渠道,再加上坚韧和努力,从寒门选出的官员在大幅度提升。
洛柠知道,朝堂上和地方上最容易出贪官,这就是有害的蛀虫,为了清正廉明,他改革后的刑部是着重查处贪官,水清则无鱼,惩罚贪官的同时,也要把握好那个度。
眨眼两年时间,瑢朝内部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臣们最开始就没能阻拦下洛柠,后面洛柠要做出什么决定,就愈发拦不住。
但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库不断增长,富国强兵,比以往繁华得多。
可这些改变,大多是对那些普通人有利的,勋贵们当然不满意,尤其是科举的选拔,分走了他们一大块蛋糕,那些普通人过得怎样他们才不关心,利益被瓜分后才觉得气急败环。
偏偏他们有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毕竟皇帝根本不听他们的威胁。
洛柠两年都是孤孤单单地过年,平时都跟裴陵书信往来,在裴陵的努力下,收服了好几块地方,让瑢朝的版图不断扩大,而裴陵本身。
也因为这些功绩,地位蹭蹭往上爬,终于在军中有了立足之地,被封为护国大将军。
洛柠看着手中的信纸,估摸着裴陵应该要回来了,眸中浮现出期待。
而洛柠登基两年,后宫依旧空空荡荡,这就让大臣们不满了,他们就关心的就是这种事了,没有皇嗣,那瑢朝的江山怎么继承。
起初还觉得小皇帝年纪不大,局势又没安稳,没有封妃选秀可能是因为没心思,可现在就要满十八了,再没有个妃嫔,那是不是不正常啊。
瑢朝现在安安稳稳,皇帝又没什么可操心的,居然没有填充后宫吗。
这万万不行的,大臣们还盼着家中女子能够当上皇妃,带着整个家族都飞黄腾达,要是能生下一个皇子,荣华富贵更是不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