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潮流中,「燕淑肯定能上首都师范」的事,也从女知青口中传到男知青那边。
再经由男知青们,传遍了整个高家村。
村民们纷纷拿这次的热门选手进行对比。
“我听说高晓肃也参加了?”
“那可不,他以前不是成绩挺好吗?不知道这回考得怎么样。”
“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吧……”
“三岁看老嘛,小时候成绩好,长大了肯定也不差。我看高晓肃之前隔段时间就去买好多资料回来,不像知青那边,啥都靠手抄,成绩肯定不错。”
“你说得也是,这有钱还是不一样。”
本来讨论到这儿就该结束了,也不知是谁突然说了一句:
“不知道是燕家姑娘考得好一点,还是高晓肃考得好一点。”
村民们: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
燕家和高家的矛盾,这几年他们也都看在眼里,放在之前,他们肯定都是力挺高家。
但这不是,备考期间燕淑借书借资料,硬是以一己之力,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吗?
有个大婶就说:“肯定是燕淑考得好,她那个笔记你们是没看过,我儿子拿到的时候,都哭了。”
“他哭啥啊?”
“我问他,他说是感动哭的。”
这位大婶挠挠头:“说什么燕淑慷慨不藏私啊,反正都是些文绉绉的话,我没太记住,就感觉燕淑人挺好的。”
围观群众点点头:“她人确实不错。”
又有人问:“你们说燕淑哪来的那些资料啊,她不是就念过小学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一个穿着花色罩衣的年轻妇女说道:“还不是她弟,就那个身体不好,特别聪明的小男娃。”
“我家明明跟我说了,他跟江老师啊,那可是亲如子孙。”
“人都爱屋及乌嘛,我估计那些资料,就是江老师给她找来的。”
“江老师……”问话的人沉吟片刻,想起一件事:“你们咋不说,是之前牛棚里住着的那两个人帮忙呢?”
大伙儿一愣,是哦。
他们当时可是都看到了,那几个军人从牛棚里搬了好多书出来,一摞一摞的,好久才搬完。
“说不准还真是他们。”
“这也羡慕不来,谁能想到他们能平反呢?以前我路过牛棚,还啐过年轻的那个……得亏他们不计较。”
旁人顿时鄙视地看着他:“你家不是住村头吗?你不会是故意过去骂他们的吧?”
“没有没有,我真的就是路过。”
那人擦了擦汗:“还不是高家那个小子,跟我说下放到牛棚的都是坏分子,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怎么又有高晓肃的事?”
“高晓肃啊,正常,他以前也喜欢跟我叽叽歪歪一堆大道理,不过自打他被抓了之后,我就拿他说的那些话当放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