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所以……”宋青远试探着开口。

“本王需要一个人、一个全新的力量,可以压制中旧有的部落,打破现在两方对峙的局面。”

还真是他想的那样啊……宋青远竟然不觉得太过意外。

他叹了口气,漠北王还真是一如既往的敢想敢说呢。

“怕是要让漠北王失望了。在下并无这样的才干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

“虽然不知道殿下在世人不知道的地方做了多少事,但本王相信自己不会看错。”连提语气幽幽,“本王也相信殿下有这样的能力。”

并不是宋青远自负,但扪心自问,对当下漠北的局势,他确实有能力改变。只不过对于他来说,漠北算是一个从未涉及的、完全陌生的地方。若是贸然踏入,未免太过鲁莽。

“现下的六州,漠北算是殿下最好的去处。本王还希望殿下可以认真考虑一下本王的意见。”连提点到为止,并不多言。

他在起身要走时,突然转过头来,“不知殿下可还记得去年冬日,与殿下做生意的那队商客的管事,他有个十几岁刚从军的儿子,死在浑恪部落的叛乱中了。”

说完连提就告辞离开。

江铎端着用羊奶拌好的肉糜进来,刚好听到了连提的最后一句话,有些丧气地垂着头地放下碟子,“小的还记得那个管事,第二年开春时,他还给殿下送了不少他自己做的乳酪……”

宋青远看了一眼连提离开的方向,语气微妙:“他开春时,才与我说自己刚娶了一个燕云女子做媳妇,哪就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了。”

江铎也不由的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置信地问:“所以漠北王在诓骗殿下?”

宋青远叹了一口气,“虽说他没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但漠北数万家庭之中,可不缺有一个十几岁参军,最后死于战争的孩子的爹娘。”

作者有话说:

①“为人臣者,应当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贾谊传》

②“若是厌恶一个人,就连看到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会心生厌恶之情。”其实就是「恶其余胥」的意思,但是邬齐那汉语不太好嘛,大家理解一下。

第17章

宏德帝的仪仗明日便会从通化门回京。

礼部的官员提前好几天就派人将街道打扫干净,路上也洒好水,防止马蹄踩过扬起灰尘,污了皇上的眼睛。街边挑着扁担叫卖的货郎也被赶走。禁卫军早早地列队守在城内,等待着皇帝的仪仗经过。

在离禁卫军驻扎的地方不远的一条小巷,住着郑娘子一家。郑娘子本是关内道人,七八岁时,爹娘都死在了战乱当中,她才随邻人一起逃难来了会京。

他们这种被迫背井离乡,逃往他地的人都算做流民,因为没有路引,进不了城,郑娘子他们一路就只能睡在郊外的破庙荒地里。有时一场大雨就能浇灭许多人的性命。

幸运的是,他们在会京终于遇到了体恤百姓的大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

到了足够的年份后,就能将他们所种的田归自己所有。

郑娘子在十六岁时,就嫁给了同她一起逃难来的刘三郎。三郎干活利落,郑娘子也是个勤快人,心思灵巧,每日便寻了些纺线织布的营生贴补些家用。

这些年下来,他们虽不算殷实人家,但生活也算有奔头。

只是天不遂人愿,哪成想一向身强体壮的刘三郎,不过是得了一场风寒,便撒手人寰。留下郑娘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

郑娘子看着屋里一日比一日瘦削的两个孩子,几乎哭瞎了眼睛。

邻人知晓郑娘子一家这般艰难的生活后,也常有心善的送些粮食过来,顺便劝着郑娘子改嫁。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郑娘子皆是沉默不语。但第二日仍是去外面寻了营生,没日没夜地纺线赚取孩子的口粮和房子的租金。

邻人见她如此,也不再劝。但若是遇到什么合适的活计,都会先紧着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