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好,不分。”许空山按奈不住笑意,陈晚瞧见他的模样,也跟着笑了。

“山哥,我们一定不会分开的。”陈晚语气坚定,“你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们能正大光明。”

“我相信你。”许空山握住陈晚的手,重复他说的话,“总有一天我们能正大光明。”

“你们陈晚还没放假吗?”又到了一年一度杀年猪的时节,刘强妈手头宽裕了,打算多割几斤肉灌香肠。收到周梅的通知,她一早到陈家等着了。

“放假了。”周梅揭开锅盖,烧开了的水在不停地翻滚。

“放假了怎么没见他回来?”刘强妈帮着把开水提出去,院子里的大白猪彻底咽了气。

“京市的制片厂找他帮电影做衣服。”周梅半是忧愁半是骄傲,“他走不开,写信说年三十才能回。”

京市、制片厂、电影!周梅的话让院子里炸开了锅,刘强妈拔高音调,大喊“陈晚出息了”。

他们追问周梅相关的细节,京市,对于在场的人而言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对了,建军他们今年要回家过年不?”话题不知怎么从陈晚转到了陈建军身上,或许是因为比起陈晚,陈建军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更高。

“要回。”周梅喜笑颜开,“他们已经上火车了,二十六到。”

“二十六,那不是后天吗,我说你们今年怎么杀猪杀这么晚。”

村里的年猪肉有两种保存方式,一种是熏成腊肉,一种是用盐腌了再去开水里烫一遍挂到房梁做风吹肉,但无论哪种都不如现杀的吃着舒服。

周梅把杀猪的日子定在腊月二十四,就是为了让陈建军他们既能吃上一口新鲜的,又不耽误熏腊肉灌香肠。

第125章

腊月底,地里的活都停了,今儿难得天晴,一堆人搬了凳子聚在村口晒太阳。瞅见马路上的一行人,叼着烟斗的陈四叔站了起来:“建军回来了。”

“四叔。”陈建军穿了身常服,没有当官的架子,亲切地和大伙打着招呼。

“四叔,磊磊、彤彤叫四伯爷。”作为师长的女儿,郭思敏言行举止充满了一股英姿飒爽的劲,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两个儿女也看上去比同龄人稳重。

陈勇磊和陈永彤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兄妹俩从小在部队长大,回平安村的次数不多,上次见陈四叔是在三年前,因此忘了该怎么称呼,经郭思敏提醒才反应过来。

“哎,乖乖乖。”陈四叔笑得那叫一个灿烂,他手伸进荷包想抓点瓜子给两个孩子,却摸了个空,脚边是一地的瓜子壳,原来他带的瓜子早在跟人唠嗑的时候就吃完了。

陈四叔讪讪地拿下嘴里的烟斗,朝陈建军他们挥挥胳膊:“前进两口子一直盼着你们呢,赶紧回去吧。”

一家四口提着大包小包的,的确不方便过多地寒暄,陈建军告别陈四叔等人,跟伙伴趴在地上玩弹珠的陈勇阳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

“三叔!”陈勇阳人未至话先到,陈建军腾出一只手,揉了揉陈勇阳的头发:“长高了。”

陈勇阳兴奋得小脸通红,其他人陈勇磊认不清,亲堂弟他不可能忘:“阳阳弟弟。”

陈勇磊的长相和陈勇阳有几分相似,但性格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并非单来自于年龄的差距,成长的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因。

受父母辈的影响,小辈们的关系也很亲近,没几步路的功夫,陈勇磊和陈勇阳就恢复了熟络。

本来陈前进是打算去县城火车站接人的,可陈建军不让,他快四十岁的人了,哪用得着接。再说了,从村里到县城要好几个小时,万一火车晚点,陈前进得耽搁多少时间。

当然,陈前进是不嫌麻烦的,不过陈建军信里说得有道理,他与其上火车站干等,不如跟周梅在家多做点好吃的。反正接不接人,火车到站时间都不会变。

“前进,建军他们火车要是不晚点,应该快到了吧?”周梅忙活了一早上,堂屋的挂钟指向了十一点半点。

陈前进在院子里洗芋头,头一抬——

“爸,三叔回来了!”陈勇阳吃着陈勇磊给他的奶糖:“还有三婶、磊磊哥和彤彤姐。”